青春的答案不止一个
青春的模样不止一种
热情洋溢
活力无限
……
AI眼中的青春正好
是什么样子呢?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联合深圳晚报、江海东数字艺术团队打造的原创音乐作品《青春正好》于4月30日正式首发,并在多平台燃情推送。
歌曲不仅以清新的笔触描摹“青春”的激情与梦想,更先行先试探索人机协同智能模式进行艺术创作,彰显了深圳科技之城的底色。
▲《青春正好》海报
没有人能永远青春,但永远有人正青春。《青春正好》清新自然的歌词出自资深媒体人林航之手,“莲花山上花摇曳 奔跑的人不问风来自哪里”“坚毅的脚步比山高 青春的我无问西东往前冲”“聆听拔节生长的声音 仰望梦想的满天星河”……寥寥数语,道尽青春模样:那是少年负壮气的豪情干云,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气风发,是身似山河挺脊梁的赤子之心。
不止清新气质动人,《青春正好》还别具创意,在深圳大学和深圳晚报AI团队的支持下,运用大量数字技术,从作曲、编曲、演唱到视觉MV,探索人机协同智能模式。
所谓人机协同,顾名思义就是人类智慧和机械技术的协同作业,从广义角度诠释,人们早已进入人机协同的作业模式。“从前人机对弈,最终深蓝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后来出现了围棋领域的阿尔法狗,不曾想这么快已经延展至数字艺术行业。”作为《青春正好》的主创人员,江海东说,“这个作品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或者视觉作品,是数字艺术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共融艺术的探索和实践。”
“本次的作品,AI共生成了超过50轨不同声效和旋律的音轨,以及超过1000帧画面的视觉构图,虽然在工作时长上不亚于通过传统手段编创制作一个音乐作品,但是在工作效能上还是有非常不同的体验。”
承认AI的强大,但同时江海东也坦言,在目前的应用层面,在创造力、洞察力和情感表达上,人工智能还有短板,比如AI模型在生成的过程中会遇到连贯性、合理性和情绪表达等问题。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由于数字手段缺乏情感表达,对于某些词汇的理解会有完全不同的呈现,虽然这种呈现未必符合人们的情感共鸣,但却带来一种崭新的交互体验,甚至有点耳目一新。画面生成也是如此,从前实现视觉化需要有剧本、分镜、拍摄、剪辑、后期等众多生产环节,而现在,在某种风格化的范围内,只要通过文字生图便基本能够达到画面要求,虽然有局限性,但已经足够让人看到一种有别于以往的形式风格。我们的数字艺术团队就是要在传统制作方式和新型数字手段中寻求风格化的共融和突破,为艺术市场注入一股新颖的表现力。”
▲主创者江海东AI图像
在作品的作曲及数字转制主创人员罗春辉看来,智能Suno数字模型能触发创作人员音乐灵感,但数字拟声终归缺乏感情表达。所以除了AI合声,《青春正好》更需要一位声线特别具有拔节生长力量感和憧憬感的歌手来演绎。而就读于北大附中深圳学校高三年级的张飘尹,刚在艺考中拿到星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的好名次,而且作为“新声代”的青年歌手,她身上本来就具备了一种与时代同频、敢于争先的时代精神,无疑是最佳人选。
▲《青春正好》主唱张飘尹
而对张飘尹而言,这次与“AI合作”演唱的感受也十分新鲜:“最初听导演团队说,作品的初轨以及和声是由AI生成,我就感觉会很有意思。唱下来发现人机合作和从前独自演唱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感情表达的解读。AI拟声并不能通过音色的起伏来实现感情的传递,但是作为相互合作的歌者,需要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所以,既要迎合AI,又要弥补AI,是一次崭新的体验,也是一次丰富的经验。很荣幸能演唱这样一首具有意义的作品。”
正如深圳城市形象片《敢为人先》所揭示的那样,深圳,是为梦想而奋斗的城市,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刻在深圳人骨子里的执着,在创新创造的路上,正是这份植根于精神层面的理想主义情怀,让青春永驻,令梦想不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