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 坛 百 问 -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然而,网络欺凌作为现实中的传统欺凌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如同“看不见的拳头”,常常被忽略。事实上,虚拟空间中的网络欺凌行为尽管相对隐秘,却给尚处身心发展期的青少年带来了严重的困扰与伤害。因此,老师应高度重视并警惕网络欺凌问题,一旦发现学生遭遇网络欺凌,一方面要及时制止欺凌者,并引导他们走向正途,另一方面要给予被欺凌者充分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勇于向网络暴力说“不”。
情 景 再 现
一场网络上的激烈“交锋”
//
一天晚上,晚自习开始前,小悦来到我的面前红着眼圈说道:“老师,我觉得自己在学校待不下去了,我想回家。”学习勤奋认真、性格文静温和的小悦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一直平静顺利,鲜少有情绪如此激动的时候。于是我先温言安抚小悦的情绪,再耐心引导她说出原因。几经询问,她终于哭着说:“老师,我们宿舍的同学在网上骂我,我害怕现在班里的同学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
原来,由于在宿舍的日常作息习惯不同,小悦和室友小彤、小晴发生了摩擦,再加上室友们喜欢追星、聊八卦,小悦对此不感兴趣,无法加入宿舍的日常聊天中,久而久之大家关系便逐渐疏远,甚至有些积怨。期中考试前夕,学生备考压力较大,室友们对小悦早起影响大家休息的不满达到了顶峰,周末回家时便拉了一个微信群指责小悦。双方在微信群里的言辞逐渐激烈,小彤、小晴便开始在朋友圈“挂人”,把小悦在宿舍里的行为发在朋友圈“让大家评评理”。小悦担心班里同学看到后对自己有看法,于是向家长提出不想返校。家长却认为这只是同学之间因为一点小事拌了几句嘴,让小悦不要胡思乱想,以免耽误学习。
了解情况后,我首先肯定了小悦主动寻求帮助的做法,给予她足够的情感支持,并向她保证学校和老师一定会保护她,从而使她的情绪得到初步平复。接着,我请小悦登录微信,截图保存微信群中的聊天记录以及室友所发朋友圈的“挂人”内容,保留相关的事实依据。随后,我找来小彤、小晴了解情况,得知她们只是一时情绪激动,于是模仿了网上擅自曝光他人信息的“挂人”行为。在我的引导与教育下,小彤和小晴初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删除了朋友圈,同时写好书面情况说明与道歉信,并承诺改正错误行为。
由于该事件涉及网络欺凌,小彤和小晴的行为对小悦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也暴露出家校在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中尚需加强之处,因此我将此事反馈给了学校心理指导中心、学生处与双方学生家长。心理指导老师对小悦进行了专业的情绪干预与心理疏导,学生处对小彤、小晴进行了约谈教育,并提醒双方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与日常行为表现,对孩子的网络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与监督。
为了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文明使用网络的基本意识,落实网络欺凌防治工作,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拒绝网络欺凌,对‘看不见的拳头’说不”为主题的班会,通过短剧表演、案例分析、法规解读等环节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网络欺凌的表现形式与具体后果,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我也借助家长会、日常家校交流等契机,分享防范网络欺凌的相关知识,携手家长共同提升学生网络素养,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分 析 解 答
正视“看不见的拳头”
//
对于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网络欺凌是传统校园欺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老师非常有必要携手家长及时介入。
一方面,欺凌者难以自控,亟需教育和引导。根据网络去抑制效应,网络环境具备跨时空性、匿名性等特征,会使青少年降低共情能力与自控能力,肆意在虚拟空间中用粗鲁的言语宣泄愤怒。同时,青少年的情绪变化波动较大,自我管理能力尚待加强。因此,唯有家校携手,及时制止欺凌者的行为,并对其进行教育或惩戒,方能引导其步入正途,避免酿下大错。
另一方面,被欺凌者时常隐身,需要支持与帮助。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且对象不特定,网络欺凌一旦发生,事态发展会极为迅速且不易控制,常常会对被欺凌者造成极为严重的身心伤害,如负面情绪增多、入睡困难、出现身体疼痛等躯体症状等。但网络欺凌行为发生在虚拟空间,往往会被成年人忽视,以至于被欺凌的学生无法及时得到支持与帮助,在“看不见的拳头”之下愈陷愈深,甚至产生精神障碍。所以,唯有老师与家长正视网络欺凌行为,耐心了解学生的动态,注意监管学生的网络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才能及时保护与支持他们,引导他们正确应对网络欺凌。
策 略 引 导
向网络欺凌说“不”
//
加强引导
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法律意识较为薄弱,是非分辨能力有待加强。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他们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习气的侵蚀,在冲动情绪与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做出违背道德法律的行为。案例中的小彤与小晴便是盲目模仿网络上擅自曝光他人信息的“挂人”行为,对小悦进行了欺凌。
为此,教师可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关于预防网络欺凌的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对网络欺凌行为及其严重危害的认识,培养学生防范欺凌的意识与自我保护的能力,让学生面对网络欺凌时能够及时保存证据并勇敢寻求帮助;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普法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明确网络行为的基本底线,以及实施网络欺凌行为需要承担的责任与后果,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欺凌行为。
及时纠偏
避免发生网络欺凌
网络社交已成为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一种常见方式,但稍有不慎就会萌生网络欺凌行为。为了更好地预防网络欺凌,一方面,教师应在德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直面冲突,面对面化解矛盾,并及时对学生间的矛盾进行调解,避免学生如案例中的小彤和小晴一般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转移到网络上,导致网络欺凌事件的发生。
另一方面,教师平时应有意识地关注与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如定期发放网络行为自查问卷、制定文明上网规则等,促使学生互相监督提醒,杜绝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发现学生在网络上做出攻击辱骂他人、随意传播谣言等不当行为时,教师应立刻阻止,并借助心理老师的专业帮助及时“对症下药”。
家校合力
筑牢安全上网防线
案例中,小悦的父母在孩子遭遇网络欺凌时,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没有产生足够重视,不能及时为孩子提供帮助,导致小悦没有第一时间得到支持与保护。其实,家庭是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的第一道防线,因此老师应携手学生家长共同预防网络欺凌。在日常的家校交流中,老师可通过家长沙龙、一对一谈话等向家长科普网络欺凌的形式与危害,明确家长的监护职责,引导家长主动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与心理状态,发现孩子遭遇网络欺凌时第一时间提供帮助与支持,并及时向班主任反馈相关情况,与家长共同为青少年在互联网时代的健康成长护航。
作者 | 陈佳(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新媒体编辑 | 于思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