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专稿 | 关于深圳大力发展会展业 加快形成全球产业风向标影响力的建议

张国平

2024-03-08 10:08

摘要

作为具有全球产业风向标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往往具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展业、世界一流的会展基础设施、国际知名的品牌展会、现代化的配套支撑体系等关键因素。

提要

纵观国际知名展会,无论是大到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和慕尼黑工程机械展的大型机械设备,小到杜塞尔多夫阀门世界博览会的阀门等,很多相关专业展会以其专业化和国际化成为全球产业的风向标。


近期,深圳加快建设国际会展之都步伐,不断扩大招展、引展、排展和办展力度。深圳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深圳三大专业展馆共举办各类展会195场,展览总面积103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7%;其中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关展会120场,展览总面积超800万平方米;首次实现“20+8”产业集群全覆盖,助力各产业上下游企业找市场、促合作、拿订单。


无论是文博会、电博会、光博会,还是国际橡塑展、医疗器械展、数字能源展、工业展、礼品展,抑或光明科学城论坛、中国-东盟新兴产业论坛,这些在深圳举办的行业大展、高端论坛,已然吸附丰富的技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要素,引领产业发展潮流,推动百业千态创新发展。


但是,距离形成具有全球行业风向标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深圳还存在一定距离,本研究将分析国外著名的国际会展之都城市的共性特征以及深圳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先进经验借鉴

作为具有全球产业风向标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往往具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展业、世界一流的会展基础设施、国际知名的品牌展会、现代化的配套支撑体系等关键因素。

(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展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的首要条件是会展业发达,在全球会展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全球会展名城有不同的发展路径,有“以产业兴展”“以城市国际影响力兴展”或“以良好的天然条件兴展”等不同类型。

第一,会展业发达的德国就是“以产业兴展”的典型类型。根据德国展览业协会的数据,德国凭借其雄厚的工业和高科技实力,使得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210个专业性国际贸易展览会中,有150多个在德国举办,每年吸引约18万参展商和1000万观展者。世界展览企业营业额前十大公司,有5家在德国。德国的汉诺威是全球最负盛名的会展名城,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工业博览会,202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参展企业有50多个国家约4000家展商,专业观众14.5万名,其中43%来自德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

第二,英国伦敦是“以城市国际影响力兴展”的典型类型。其凭借全球城市的强大影响力培育了高度国际化的专业会展,拥有全球最具实力的前两名的会展企业励展博览集团和英富曼会展集团的总部。伦敦会展业具有高度的全球化和规范化特征,各类会展都没有国内展和国际展划分,几乎所有专业展会都有大量国外企业参展。

第三,中国香港是“以良好的天然条件发展”的典型类型。其作为亚洲“最佳会议城市”,凭借良好的区位和自由港地位发展会展业,很好地衔接了中国制造业的对外市场交流需求。香港贸易发展局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每年主办30多项大型展览会,其中11项是相关行业在亚洲最大的采购平台,而电子、珠宝、礼品、钟表及灯饰5项展览会,规模更是全球最大。这些展览会吸引约3.9万名参展商及超过75万名买家参加。

(二)世界一流的展馆基础设施。无论是以会议为主还是以贸易展览会为主的会展业发展,硬件基础设施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规模大、设施全的大型场馆是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重要保障。

根据德国展览业协会的数据,目前德国已建成25个大型展览中心,总面积280万平方米,加上室外展览场地100多万平方米,展览总面积达380万平方米。全球5大展览中心有4家位于德国。其中国际展览之都汉诺威就建设了占地面积达1平方公里的汉诺威展览中心,其中室内展览面积达39.25万平方米,另有5.8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

法国巴黎被誉为“国际会议之都”,近年来在国际会议协会公布的全球国际会议承办城市多次名列首位。同时,巴黎北维勒班展览中心和巴黎凡尔赛门展览馆室内使用面积均超过20万平方米。

香港有超过50个大小不同的会展场地,其中包括位于主要商业区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毗邻香港国际机场的亚洲国际博览馆,以及位于九龙湾的国际展贸中心,目前可提供的总展览面积已超过15万平方米。

(三)特色鲜明的品牌展会。特色鲜明的会展城市品牌是全球城市营销、建立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德国展览业协会将社会经济行业细分成99个展览会主题,每个展览会主题又分成若干分支,几乎涵盖所有工业产品领域和社会服务行业。

德国每年举办300多场展会,其中绝大多数展会主题限定在某个具体细分领域,在垂直相关产业链融会贯通。小到毛刷、阀门、五金配件,大到汽车、火车、飞机、大型机械设备,都是享誉世界的展览品牌。这种专业化和国际化,已成为德国展览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法国巴黎被称为“时尚之都”,以时装、化妆品、香水等特色产业为依托,培育了巴黎时装周等国际知名展会。世界家具与家居设计的顶尖展会意大利米兰国际家具展,代表着全球家具流行趋势的风向标,此外还有米兰时装周、米兰设计周、米兰建筑设施展等一系列世界级展会。伦敦百分百设计展,被誉为世界设计领域风向标。

(四)现代化的配套支撑体系。会展业与城市的其他方面深度互动,互惠共荣。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不仅会展业发达,往往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城市配套支撑体系。

第一,产业配套方面,如会展业上下游的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广告业、信息服务业、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物流业等相关行业具备较强的实力。

第二,公共服务方面,如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体系、发达的信息网络体系、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如德国的大型会展场馆除具有功能齐全的大型会议中心、相应的住宿与餐饮配套设施外,周边的交通设施也非常完备。汉诺威展览中心设有专门的客运火车站和专用货运站,多条支线火车可直通展览大厅,展览中心的内部展馆之间也有穿梭巴士接驳。

第三,政策制度保障方面,由于会展业需要整合产业、协会、政府部门等多种资源,实施整体营销与推广,政府在支持会展业发展中通常具有重要作用。

如香港贸易发展局即香港大型展览和商贸会议的主办者,包括33个行业展览会,其中8个展览是全亚洲最大型的出口展览。20世纪90年代英国伦敦通过成立会议局提供咨询和服务、为场馆建设提供补贴等方式推动会展业快速发展。

德国规模最大的法兰克福展览公司虽然以私人企业的形式运营,但股权则完全掌握在公共部门手中,其中法兰克福市占60%,黑森州占40%。

汉诺威展会公司的50%股权属于下萨克森州,49.9%股份属于汉诺威市。

北美贸易展览会之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展览会包括了北美十大展会中的六个,其规模最大的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也是公共机构,由拉斯维加斯会议和游客管理局于1959年建立。

问题分析

相比之下,虽然深圳会展业在近几年取得不错成就,但依然面临着自身短板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限制了深圳发展成为具有全球风向标影响的国际会展之都城市。

(一)展会全球影响力仍不足。虽然引进了一些全球百强商展,但境外参展商和境外观众的比例较低,国际品牌大展的影响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如2023年4月举办的全球百强商展国际橡塑展累计入场观众总人数166049,其中海外观众人数达9892,海外观众人数占5.96%。相较于202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入场观众有43%来自德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差距较大。

同时,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最受欢迎的会议城市前三名分别是维也纳、里斯本和巴黎,深圳虽然在中国内地城市中排名靠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但与全球其他城市相比较,其在全球仅排第202名,而且没有入围亚太地区最受欢迎会议城市的前二十榜单。

(二)展馆空间布局有待优化。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虽然深圳展览面积在全国排第二、展馆面积在全国排第三,但依然存在展馆数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一是深圳市规模以上会展场馆数量在全国仍偏少。在有统计的173个有展馆的城市中,单个城市在用展馆数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北京、佛山、长沙,深圳仅排第九,在数量上也仅比青岛、济南、潍坊、呼和浩特等城市多1个展馆。

二是空间分布仍有待优化。深圳可供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展览场馆总共有6个,其中深圳会展中心、深圳市工业展览馆均位于福田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深圳中亚会展中心均位于宝安区,华南城国际会展中心位于龙岗区,深圳坪山燕子湖国际会展中心位于坪山区,东部片区缺少场馆。

同时,深圳多个区都将发展会展业作为重要内容,需要统筹全市会展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展会资源和空间布局。此外,展览场馆之间的联动效应也没有体现出来,尚未形成特色的会展经济圈和集聚区。

(三)会展业配套支撑体系有待提升。

一是高素质国际化会展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不足,全市尚无一家专门的会展业研究机构。

二是缺少权威的、责任明确的、有国际化治理能力的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管理机构。

三是围绕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的专业化衍生产业体系尚不成熟,围绕新时期国际化会展所需的特需物流、特种安防、专业化数字服务、特定领域的法律和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尚待完善。

相关对策建议

基于对全球出名的国际会展之都城市的共性特征以及深圳自身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助力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风向标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城市。

(一)整合粤港澳大湾区优势资源,联合汇聚顶级会展品牌。

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优势的生产组织体系、生产者服务资源,联合香港、广州、珠海等地的综合性会展和佛山、东莞、中山等以专业镇专业化市场为特色的展贸功能,共同打造具有全球行业风向标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充分发挥深圳市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创新发展优势,应对科技前沿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凸显高新科技前沿成果和产业化动向的汇集交流,着力于高新技术、时尚创意细分领域中的专业化特色,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会展品牌。

同时,面向大湾区市场需求,着力引进一批行业影响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国际知名品牌展会和高规格国际会议。

(二)优化会展业空间功能布局,打造会展经济特色集聚区。

推进深圳会展业特色经济圈建设,打造空间均衡、各具特色的优势会展集群。

推进深圳东部片区发挥山海旅游资源优势,新建会展场馆及配套基础设施,打造“会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目的地。

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以深圳会展中心(福田)、深圳市工业展览馆(福田)、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深圳中亚会展中心(宝安)、华南城国际会展中心(龙岗)、深圳坪山燕子湖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的四大会展经济集聚区。

推进会展集聚区周边用地功能布局实现产业联动、配套完善、产城融合。

(三)完善会展配套支撑条件,强化会展人才培养。

寻求“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号召力的国际大机构和大组织落户,形成国际会议主体。

建设国际一流的会展业公共服务平台,广泛对接行业服务。

推进数字技术与会展业深度融合,支持“线上+”会展新型主体发展。

推进国际化高端会展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引入国际高水平的会展教育课程。

推进“产教融合”模式,促进高校与会展企业合作,鼓励企业参与教学实践,有侧重地培养细分领域人才。

推进会展职业认证培训市场发育,形成会展各环节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制度。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广东金融学院 供稿)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