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2024.03.07
2021年以来,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出现高通胀,各国央行大多采取加息缩表的货币政策,国际宽松的货币环境逆转,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影响,使得国际金融中心出现一些趋势性变化。
作者认为,在新形势下香港要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一是助力中国科技创新企业的海外融资;二是把握中国经济转型机遇,吸引广泛类型企业来港;三是发展衍生品市场,成为内地的金融风险管理中心。通过发挥融资、投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香港可以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升大中华区市场的长期增长潜力。

国际金融中心的
三大趋势性变化
自2021年以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出现了数十年来未见的高通胀,各央行迅速采取行动,联手加息缩表,一改从2008年以来的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的货币政策立场。在经历了多年低息环境后,国际宽松的货币环境快速逆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自2021年底以来短短两年时间内,发达经济体利息平均增加了约400个基点,新兴市场经济体则平均加息约650个基点,影响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资产估值,并引发国际金融中心的融资活动、投资组合、产品交易出现了一些趋势性变化:
(一)高息环境导致全球流动性
收紧,全球的股本融资活动整体承压
1. 整体来看,2023年全球IPO募资金额为1232亿美元,同比下降33%。不过,以印尼、马来西亚、土耳其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却成为全球股本融资市场的新热点。2023年,这些国家的募资金额和上市数量超过了他们过往5年的平均水平,其表现明显优于欧洲等传统国际募资中心。印度尽管在募资规模上有限,但是IPO宗数却遥遥领先,在2023年达到220宗,以单一交易所计算位列全球第一。
2. 内地A股市场继续领跑全球,沪深交易所募资金额分别名列全球第一和第二位。香港在2023年共完成73宗IPO,筹资463亿元港币。生物科技板块的融资上市活动是亮点,市场对香港生物科技板块信心不减。
预计,全球发达经济体偏紧的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环境,可能要持续到2025年才会告一段落。不同市场(印尼、土耳其、沙特、印度)在特定领域走势分化,区域化特点进一步增强。
(二)国际投资配置格局出现结构性
调整,需要多元化国际长期资金来源
2023年,全球经济逐渐走出新冠疫情阴霾,开启复苏之路带动股市上行。欧洲股市在同年迎来强劲上涨。希腊、西班牙等国家超过两成的指数涨幅,反映了疫情后报复性旅游所带来的经济复苏。此外,日经指数刷新了上世纪90年代“泡沫”破裂以来新高。投资日股的“巴菲特效应”是一方面原因,市场对日本走出“30年通缩”的乐观预期也成为股指创新高的重要推手。
新兴市场涨跌互现,分化差异明显。表现相对优异的墨西哥、韩国、印度、越南等市场,受惠于“中国+1”的供应链移转趋势。归因于欧美激进加息,国际资本回流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在此背景下,吸引多元化国际长期资金来源尤为重要。中东地区已逐渐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发展动力来源之一,他们在“再工业化”、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多元化储备资产配置,以及国际关系的“再平衡”等多个方面,均有需求发展更密切的合作关系,有望成为新的国际资本来源。
(三)衍生品交易迎来快速发展,
成为近年来全球资本市场新增长亮点
现货交易受制于流动性环境收紧和不确定性加剧而导致的资产波动,这促使国际投资者对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大幅增长,衍生品交易迎来快速发展,成为近年来新的亮点:
国际期货业协会(FIA)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衍生品市场延续了过去五年的增长趋势,较2022年同期增加了63.7%。其中,金融类衍生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九成以上,商品类则不到一成。股票类产品对全球衍生品交易贡献最大,在总成交量中占比达81%,股指类产品持续成为成交增长最快的品种。这表明,在全球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加剧的背景下,衍生品交易正在成为资本市场新的增长点,有助于国际投资者管理中国资产相关风险,在市场波动中保持投资组合的稳定。

新形势为香港提供机遇
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虽然发达经济体的政策性加息已近尾声,但由于通胀黏性,目前紧缩的货币政策立场可能会维持到2024年年中。不断稳定的中国经济基本面将持续带来正面影响。香港在融资、投资、风险管理方面推进的一些改革措施,有利于在未来把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助力高水平开放市场,提升长期经济增长潜力:
第一,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是,以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和出口为主要动力的原有发展模式已经面临挑战。国家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实现向“经济强国”转型的战略目标。香港资本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对接国际资本和金融资源的优势,助力不同类型的中国创新科技企业实现海外融资,强化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服务功能。
第二,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性交易所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与上市和股票交易等融资活动相关的业务,在伦敦交易所的总体业务分布中的占比很低,目前仅占其收入的4%。法兰克福德交所营业额,与上市和股票交易等融资活动相关的业务比重低于10%,反映出欧洲金融市场已逐步退出全球股本融资业务。新加坡、印度等亚洲新兴的金融中心,虽然成长迅速,但单个市场的融资规模较小,更多服务于本地小型IPO项目。
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不减,寻求海外资金、获取全球化发展的中国公司仍将继续增加。随着香港不断在海外融资便利度方面“推陈出新”,不断吸引多种类型的中国和亚洲区内的公司,以香港为基地进行海外融资,对香港保持全球集资中心地位将是有力支撑。
第三,国际投资者配置中国资产较为关注的领域之一在于风险管理工具的完善和便利性。2023年,香港衍生品市场的持续增长,已经体现出了市场动荡之下的现实需求,也体现出了香港具有发展风险管理和衍生产品的制度优势。
本文作者
巴晴:金融学者,曾先后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等金融机构。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微信订阅号“大湾区评论”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内容,侵权必究。公众号授权事宜请直接于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权事宜请联系IIA-paper@cuhk.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