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 | 刘果:突发事件中主流媒体这样引导舆情走向

深新传播智库

2023-12-08 15:42

摘要

通过对“长沙4·29自建房坍塌事件”微博舆情演进的整体社会网络和个体网络位置展开分析,本文发现主流媒体作为核心节点,在微博舆情的潜伏期和活跃期都占据网络的中心位置,成功利用新浪微博平台有效控制了舆情走向,化解了舆论危机。但也显示出主流媒体在舆情演进中凝聚性不强、互动不足等缺陷。

通过对“长沙4·29自建房坍塌事件”微博舆情演进的整体社会网络和个体网络位置展开分析,本文发现主流媒体作为核心节点,在微博舆情的潜伏期和活跃期都占据网络的中心位置,成功利用新浪微博平台有效控制了舆情走向,化解了舆论危机。但也显示出主流媒体在舆情演进中凝聚性不强、互动不足等缺陷。

【关键词】整体社会网络 个体位置 舆情生命周期

0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一)事件描述与研究方法

2022年4月29日12时24分,长沙望城区的一栋6层自建房坍塌,导致53人遇难。4月29日至5月7日,该坍塌事件共有28个话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其中单个热门话题阅读量最高达5.4亿、讨论量最高达7.2万。就社交媒体的舆情传播而言,该事件综合影响力指数为82.1,高于97%的事件。[1]

社会网络理论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基本出发点认为人们身处社会情境之中,因彼此间的关系而采取相似的方式思考和行动,因此它试图研究围绕行动者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并用这一网络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试图以可视化的方式来反映不同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结构、属性以及动态关联性,以获得对信息传播规律的认知。

此外,在网络舆情的研究中,有众多研究者将舆论生命周期理论作为考察网络舆情发展规律的划分依据。这一理论将社会舆情视作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并据此划分网络舆情演进阶段,构建演进模型。舆论生命周期理论源自于生物学的生命周期理论。一般认为该理论最先由卡曼(A.K.Karman)在1966年提出,它基于全过程视角观察事物发展变化,近年来逐渐被用于公共政策和信息传播研究。

经过综合比较发现,坍塌事件相关话题的讨论,在新浪微博平台的影响力指数远高于微信和网媒,本文将其在新浪微博平台的传播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舆论潜伏期(4月29日—4月30日),网络舆情的潜伏期相对来说比较短暂,但也隐藏着大量的舆情风险。该事件发生两个小时后,@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即相继进行了报道,各种意见缓慢聚集,舆论开始发酵。

第二阶段为舆论活跃期(5月1日—5月5日),这一阶段网络舆情从较小范围向外蔓延,参与主体明显增多、信息传播速度加快,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展开,舆情指向也越来越多元化。坍塌事件的微博讨论在5月1日达到第一次高峰,随着事件的发展和相关信息的公开,又分别在5月3日和5月5日达到第二次和第三次讨论高峰,舆情的内容包含了事故追责、事件原因、事故带来的后果等多个主题。

第三阶段为舆论衰退期(5月6日—5月9日),网络舆情迈入衰退期的主要标志有网络舆情的时间性特征、网民注意力的下降、网民情绪的缓解等。5月6日,该事件新闻发布会召开,宣布事故救援结束,市政府对此次事故诚恳致歉,并展开了自建房专项排查,公众的情绪得到了缓解,微博中的关注度和讨论量逐渐下降,舆论也随之平息。

本文尝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舆情演进周期为观察视角,考察坍塌事件在微博舆论场引发的舆情变化,明晰坍塌事件舆情演进的特征与机制,并回答以下问题:

研究问题1:“长沙4·29自建房坍塌事件”舆情传播各阶段的社会网络具有什么样的整体结构特征?这些结构特征对舆情演进有何意义?

研究问题2:不同类型的媒体用户在“长沙4·29自建房坍塌事件”(以下简称坍塌事件)舆情传播各阶段的社会网络中具有怎样的位置特征,对舆情演进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数据抓取与处理

本文使用“八爪鱼”数据采集软件,对2022年4月29日至5月9日在新浪微博平台发布的与该事件相关的微博进行抓取,并对与事件无关的微博进行人工筛除,采集到原始数据总计44573条,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清洗[2]后,最终在44573条微博数据中获得包含转发关系的数据共6540条。

在微博信息传播中,转发是代表用户观点与倾向的重要指征。本文将要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微博用户之间的转发关系作为边,以转发用户和被转发用户作为节点。我们用“1”和“0”分别代表各用户节点之间是否存在转发关系,即:如果A转发了B的微博,则其对应的行列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在6540条微博数据中,舆情潜伏期的微博共有2236条,查找出525个存在转发关系的用户节点;舆情活跃期的微博共有3258条,查找出2084个存在转发关系的用户节点;舆情衰退期的微博共有1046条,查找出785个存在转发关系的用户节点。由此可按照舆情演进的三个阶段,依次构建大小为525×525、2084×2084、785×785转发关系的有向关系矩阵,并将矩阵导入Ucinet中。

02

坍塌事件微博舆情中社会网络整体结构的演变

网络整体结构演变分析,聚焦于考察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疏密程度。关系紧密的网络更容易形成舆论聚合,也更容易进行舆论引导。

(一)整体关系结构描述

利用矩阵表和社群图对坍塌事件舆情三阶段微博舆情社会网络关系的结构进行可视化表达,整体情况如下图1、2、3所示。

由下图可知,在舆情潜伏期共有525个节点、905条连线。图中并没有孤立点,表明这525个节点之间都建立了联系。从大体上看,图中大部分节点最终指向了中心节点,仅有小部分节点离散于主要群体之外,与中心节点并无关联,这表明网络中存在影响力较高的关键节点,这些节点能够控制坍塌事件相关信息在微博平台中的传播。

在舆情活跃期共有2084个节点、2532 条连线。这一时期的网络成员虽然大量增加,但关系网络图与舆情潜伏期十分相似。此外,在这一时期,主要群体的成员间呈现出明显的层级关系,表明网络中有关键“中间人”的存在。

在舆情衰退期共有785个节点、708 条连线。该阶段网络成员数量相较于舆情活跃期有所减少但仍多于舆情潜伏期,而节点连线数量却低于舆情潜伏期,说明这一阶段网络成员之间的交集有所减少。从图中还可以发现,该阶段节点分布相对零散,不存在类似于前两个阶段中的核心群体,表明该阶段网络中成员间的关系建立和信息传播更为分散和自由。

(二)网络密度观察:潜伏期主流媒体之间转发信息频繁

网络密度是社会网络整体结构中所有节点之间实际拥有的连线数与最多可能拥有的连线数的比值,能较好地反映各节点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和互动情况。网络密度的取值范围为[0,1],若密度值为0,说明该网络中的任意两个成员之间都没有任何关系;值越接近于1,说明网络密度越大,则代表网络成员彼此间关系越紧密,舆情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相较容易;若密度值为1,则说明该网络中任意两个成员之间都存在关联。换言之,整体网的密度越大,该网络对其中行动者的态度、行为等产生的影响就越大[3]。

通过Ucinet分析软件计算得到坍塌事件不同舆情阶段的网络密度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坍塌事件微博舆情社会网络的密度并不高。具体到每个舆情发展阶段,舆情潜伏期是密度值最高的阶段。表明这一时期参与该事故讨论的微博用户之间的信息转发行为最为频繁。通过对潜伏期转发关系网络的525个节点分析发现,主流媒体和政务官方微博的占比最大,普通公众和微博大V的占比较小。故此主流媒体之间、政务官方微博之间以及主流媒体与政务官方微博之间的信息转发行为,相较于其他属性的节点用户更为频繁。此外,活跃期与衰退期转发关系网络的整体密度较潜伏期都有明显降低,表明该舆情社会网络对行动者的影响力进一步降低。

(三)网络距离测量:信息传播迅速但媒体与用户间的凝聚力不强

网络距离测量反映的是网络中任一节点连接到其他节点的难易程度,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越短,说明他们之间可达性越好,小世界特性越显著。凝聚力指数又称为聚类系数反映的是网络成员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凝聚力指数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指数越大凝聚力强的网络成员之间越平等,信息流通也越快。通过Ucinet分析软件计算得到坍塌事件微博舆情社会关系网络的距离和凝聚力指数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知,坍塌事件三个舆情演进阶段的网络距离都在6以内,小世界特性十分显著。这表明坍塌事件微博舆情传播网络具有良好的信息可达性,信息传播迅速。从凝聚力指数来看,虽然网络的可达性好,成员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但凝聚力并不强。

(四)凝聚子群分析:舆情潜伏期主流媒体影响力居核心地位

以上分析显示,坍塌事件舆情社会网络的整体结构较为松散,但其中是否存在较为紧密和关系积极的小团体(即凝聚子群)?本文将结合凝聚子群分析展开进一步讨论。

凝聚子群分析是从中观层面对网络结构进行研究的方法,也称小团体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的重点是子群内部的结构特征,包括子群的数量、子群内部成员的数量及关系特征等,以揭示社会网络次级团体之间实际存在的或者潜在的关系。

网络结构研究者们从关系的互惠性、可达性、点度数、内外部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多种角度出发,对凝聚子群进行形式化处理,本文选择建立在点度数基础上的分析方法——K-核(K-core),K值越大,表明子群的内部结构越紧密(表3所示)。

总体而言,舆情三阶段虽都存在联系较为紧密的小团体,但其凝聚程度却逐渐减弱。进一步考察处于高K值节点的属性发现:

在舆情潜伏阶段的4-核网络中,用户节点以主流媒体和事故发生地的本土政务官方微博为主,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长沙警事、湖南消防等。作为舆情信息的主要发出者,它们凭借自身的威望和可信度在网络中占据较为核心的位置。同时,这类用户间具有较强的双向互动性,它们互为彼此的信息来源。在这一时期,资讯自媒体和微博大V等用户节点居于2-核网络中,说明其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权力相对较小。

相对于潜伏期,舆情活跃阶段4-核网络中的成员占比锐减,而1-核网络中的成员占比增加,这说明该阶段中虽存在关系较为紧密的小团体,但总体来说网络成员间的联系减少,凝聚力减弱。

在舆情衰退阶段,大量的用户退出该事件的讨论,剩余者的关联程度也进一步减弱。此时,主流新闻媒体(如“沸点视频”“新浪湖南”等)、本土资讯自媒体(如“瞰潇湘”“聚焦湖湘”等)和粉丝较多的普通用户(如“乱磕的”“NNNnees”等)均同处于2-核网络中,且存在明显的抱团现象。

03

坍塌事件微博舆情社会关系网络个体位置的特征

下面结合舆情生命周期理论,从个体网的研究角度对坍塌事件不同舆情阶段的微博社会网络进行分析,从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等角度,探究网络中各行动者所处的位置及其对整体网络的影响,发现坍塌事件不同舆情发展阶段微博舆论场中的核心节点,寻找推动舆情发展的关键意见领袖。

(一)点度中心性比较:舆情潜伏期主流媒体影响力大但缺少互动,本土自媒体最活跃

点度中心性是一个用来衡量节点在网络中所处地位的指标,这一指标背后的假设是:重要节点拥有的与之相连的节点越多,其影响力就越强,权力越大。

点度中心性又分为点入度和点出度。点入度表示某用户发布博文被其他用户转发的次数;点出度表示某用户转发其他用户发布博文的次数。将坍塌事件微博转发关系网络导入Ucinet,得到三个舆情阶段所有节点的点度中心性数据,表4、表5分别为点入度、点出度前15的排名情况。

综合来看,主流新闻媒体在舆情潜伏期具有较好的点度中心性,但点入度较高,而点出度非常低,如点入度排名前三的“点时新闻”“中新视频”和“央视新闻”点出度都为0。这说明主流媒体在坍塌事件舆情初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缺乏与其他属性节点的互动。长沙本地资讯自媒体点出度排名较高,可见在坍塌事件相关信息的传播扩散过程中,本土资讯自媒体最为活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舆情传播。

在上述微博用户中,只有“中国新闻周刊”的点入度和点出度排名均在前15,说明其在舆情传播网络中的互动性很强,传播的信息更容易获得关注,是该阶段舆情信息传播的中心节点。对比“中国新闻周刊”与“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其他媒体账号的传播行为后发现,“中国新闻周刊”是事故发生后第一个采访遇难者家属的媒体,在报道中尽显人文关怀,安抚了网民的情绪,引发大量网友的转发;同时,“中国新闻周刊”还积极转发了“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湖南消防”等其他微博用户发布的官方信息。相较于其他主流媒体用户而言,“中国新闻周刊”在坍塌事件的舆论初期进行信息传播时,更注重与其他节点的互动。

舆情活跃期点度中心性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主流媒体的占比有所下降,微博大V的比例增加,占比达到三分之一。与主流新闻媒体和政务官方微博所发布的内容相比,微博大V所发布的博文通常具有明显的情感偏向,能够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较高的点入度。如“风息神泪”将坍塌事件与2022年的“3·7泉州欣佳酒店坍塌事故”联系起来谴责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曾鹏宇”和“甬尚老兵”纷纷喊话要严惩涉事人员,这些内容均与舆论场中的公众情绪共振和鸣,显著提高了点度中心性指标。

舆情衰退期段各节点的总体点入度都明显低于前两个阶段,即使是排名前15的微博用户普遍也只存在2-3次转发行为。同时,在排名前15的用户当中大多是普通公众。这也侧面反映出在舆情衰退期,微博用户之间就坍塌事件进行互动的频率明显减少,事件热度逐渐消散。

(二)中间中心性衡量:舆情活跃期意见领袖从官方转到民间

“中间性”这一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林顿·弗里曼(Freeman)教授提出,他认为如果一个行动者被多个行动者围绕,那么他可能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节点的中间中心性越好,则其拥有的社会资源越多,支配和掌控网络中其他节点的能力越强;对于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而言,找到中间中心性良好的用户,就是找到了该网络传播的关键节点。

观察坍塌事件三个舆情传播阶段中所有节点的中间中心性发现,每个阶段都有超过92%的网络成员中间中心性为0,这说明坍塌事件各阶段舆情传播网络中的绝大多数节点,都不具备影响和控制其他用户的能力,只有极少数的节点能够成为意见领袖。另一方面,从整体上看,该事件整个微博转发网络的中间中心势数值非常小,说明参与该事件舆情传播的大多数用户的信息获取,并不需要通过“中间人”的连接,微博的开放性为用户提供了快速获取信息的捷径。

表6显示了不同舆情时期中间中心性排名前15节点的身份属性构成情况:

由上表可知,其身份属性构成情况与点度中心性结论基本一致,故不赘述。

(三)接近中心性归纳:主流媒体在舆情演变中优势独具

接近中心性是用来衡量节点独立性的指标,这个点到其他节点的距离越小,则表明该点不受其他节点“控制”的能力越强,从该点的位置能够在网络中获得最佳视野,可以对网络中信息流通方向作出最快反应。

接近中心度也分为入接近中心度和出接近中心度。出接近中心度越大,表明节点到其他节点越容易,接收信息的能力越强;入接近中心度越大,说明其他节点到这个节点越容易,该节点发布的信息更容易被传播和扩散。因此,入接近中心度代表的是节点对信息的传播辐射能力,出接近中心度代表的是节点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将坍塌事件微博舆情社会关系网络导入Ucinet。数据显示,在舆情发展的三个时期,主流媒体的接近中心度均为最高。但在舆情活跃期的接近中心度前十五中,微博大V和普通用户的占比明显增加,尤其是用户“一只朋克小狗”的入接近中心度为0.057位居第四,超过大部分主流媒体和政务官方微博,拥有较高的曝光度。与此同时,该阶段的节点出中心性相较于舆情潜伏期减小了很多,主要由于该阶段的信息内容和话题讨论参与用户的激增,使得信息获取和信息整合的难度增大。而在舆情衰退期,参与事故话题讨论的微博用户多为普通用户,因此该网络成员接近中心性普遍有所增大,独立性增强。这一结论与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的结论表现出高度的一致。

04

结论与启发

(一)主流媒体要增强互动引导议程形成优势意见

总体来说,主流媒体在该事件微博舆情的潜伏期和活跃期都占据网络的中心位置。作为核心节点,它成功地利用新浪微博平台有效控制了此次事故的舆情走向,化解了舆论危机。无论从整体网络考察还是从个体网络分析,主流媒体信息的传播和抵达都表现出较高的连通性,围绕这一突发事件建构的舆情社会网络是高效的,因此富于活力和张力。但是,分析也显示在这一事件的微博舆情处置过程中,存在着强连通性和弱凝聚性并存的特征。这一方面与微博平台的弱接连特征相关,但同时也反映了主流媒体在与用户互动方面的不足,在有效引导用户参与议程融合、形成优势意见这一方面仍大有可为。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突然,较短时间内如何在强连通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强凝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通过对个体网络的分析,可以看到微博大V以及普通用户在整体舆情网络中作为重要节点对舆情传播的推动作用。因势利导、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允许核心节点多元化,增加核心节点的影响力,仍是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在舆情潜伏期主流媒体应尽早介入引导舆论

舆情潜伏期是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最关键时期。从坍塌事件舆情潜伏期的关系网络中可以看到,此时网络中虽有主流媒体、政务官方微博、微博大V、自媒体和普通公众等多种身份属性的成员,但只有在突发事件中拥有信源优势的主流媒体和政务官方微博,能够在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并形成凝聚力较高的小团体,如能尽早介入,正向引导,可以有效降低网络舆情的热度,把握舆情演进方向。因此,应抓住舆情应对的“黄金4小时”,抢占网络的核心位置,引导公众转发真实的事故信息,占据观察舆情走向的最佳视野。

舆情活跃期是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快速扩散的爆发阶段。在这一阶段,多重身份的主体进入舆论场,事故的关注热度快速增长且维持时间久,同时伴随着负面舆情快速上升,极易导致舆情失控。从坍塌事件舆情活跃期的关系网络中可以看到,随着多元主体的加入,网络中形成了凝聚性差异较大的小团体结构,主流媒体和政务官方微博对网络成员的影响力减弱,微博大V的影响力增加并成为主要的意见领袖之一,与主流媒体和政务官方微博展开博弈。微博大V在发表言论或进行转发行为时往往会有负面情绪的输出,为网络舆情的引导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活跃期,需要注重关系的控制,将微博大V的“桥梁”作用为“我”所用。在核心位置引入高权威的专家领袖发声,主动与意见领袖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准确动态捕捉用户偏好,都是关系维护的有效途径。

舆情衰退期是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解决恢复阶段。在这一阶段,事故的致因和结果基本明晰,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接近消失,微博大V和自媒体也相继退场,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度缓慢降低,注意力被其他新起的舆情所分散,突发事件逐渐解决,公众的情绪也渐渐平复。从坍塌事件舆情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也可以看到,由于大量用户退出传播网络,仅剩部分媒体、评论员以及微博大V对事件进行深度讨论,网络成员之间互动极少,传播网络呈现消解的趋势。

但舆情的衰退并不意味着舆情的绝对消亡,当同类事件再次发生时,此次事故将再度被提及,事故的处置方式和结果将成为新的讨论热点。在此次坍塌事件发生后,“3·7泉州欣佳酒店坍塌事故”便再度被提及。因此,在这一阶段,主流媒体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理部门都要警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复发,进行事后的总结和反思,跟进后续政策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知微数据”平台将事件在网络平台的累计传播效果进行加和后,再通过归一化运算得到的事件影响力指数。

[2]主要清洗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去重,删除特殊符号等格式内容;删除一些无意义的数字串或空缺值等无实质内容;对数据进行整体检查和清理等。

[3] 刘军 . 整体网分析——UCINRT 软件实用指南 [M].3 版 . 上海 : 格致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本文作者:刘果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作者刘迎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本文刊登于《新传播》杂志2023年第五期,原标题为《强连通与弱凝聚:突发舆情演进中主流媒体的作用——基于“长沙4·29自建房坍塌事件”微博舆情走向的观察》)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