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再破纪录 亩产1500公斤意味着什么

中国新闻网
2020-11-04 07:34
摘要

第三代杂交稻超“抗打”“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是第三代杂交水稻相比前两代普遍具备的优势,这也是这次测产在极端天气不利条件下,还能够突破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的关键原因

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7月份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一次刷新纪录。

亩产3000斤 多养活五个人

2日上午,位于青竹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试验示范基地里,绵绵阴雨没有挡住人们收获的热情。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位院士、专家现场参与了测产。测产过程中,专家通过抽签确定三块测产田,全程监督测产验收。12时26分,经过严谨的测产流程,最终实地测产结果公布,平均亩产911.7公斤。在此之前,同一基地种植的早稻品种平均亩产619.06公斤。这意味着,同一基地种植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达到1530.76公斤。

在离试验基地200多公里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90岁的袁隆平院士通过视频连线了解现场情况。“对于水稻来说,今年的天气非常不好,在这种天气下晚稻能达到八九百公斤的亩产,那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听到测产结果后,袁隆平非常激动,“双季稻亩产3000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多养活5个人,也意味着离我的‘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此前,袁隆平及其团队研究的杂交水稻屡破水稻单产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1149公斤等世界纪录。据了解,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被袁隆平看作是突破亩产“天花板”的关键。2019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叁优一号”在衡南作单季晚稻栽培,取得了亩产1046.3公斤的成绩,实现了常规生态一季晚稻单产的重大突破。2020年,在同样的地块,继续开展双季晚稻超高产攻关试验。

经过考察,示范点每亩颖花量多在5000万以上,其中衡南每亩颖花量最高达5800万。特别是在今年南方稻区结实灌浆期遭遇极端天气的情况下,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表现出耐寒性强、产量高的特点。

第三代杂交稻超“抗打”

“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是第三代杂交水稻相比前两代普遍具备的优势,这也是这次测产在极端天气不利条件下,还能够突破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的关键原因。”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第三代杂交水稻项目主持人李新奇说。

袁隆平院士1998年向国务院提交“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计划”,启动了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目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成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体系,选育了一批第三代杂交水稻不育系,并培育出“叁优一号”等苗头强优组合。

作为一种新型杂交水稻,第三代杂交水稻利用普通隐性核雄性不育系为母本,以常规品种、品系为父本配制而成。第三代杂交水稻不育系不仅兼有三系法(第一代)不育系育性稳定和两系法(第二代)不育系配组自由的优点,也克服了三系不育系配组受局限和两系不育系繁殖、制种存在风险的缺点。“这是未来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一条理想途径。”袁隆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前两代杂交水稻对肥料和水的需求,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和繁殖非常简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了杂交优势,它本身的旺盛生命力能够为农民节省成本和精力,更有利于产业化,从试验田走向寻常农民家。

把饭碗端得更牢

粮食安全关乎14亿中国人的生存问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不仅是水稻育种上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继续领跑国际,充分彰显了国家科技创新成就。

“保障粮食安全一靠提高单产、二靠扩大面积。双季稻周年亩产稻谷突破3000斤‘一箭双雕’,不仅周年单位面积单产提高,还可促推扩大双季稻面积,这是增加水稻播种面积的有效举措。”11月3日,袁隆平团队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年,水稻等主粮生产又遭遇多年未有的极端天气,杂交水稻研究取得这样的成效更是难得。

基于这些成效,袁隆平提出“3000斤工程”设想,即2021年起在南方8省份开展双季稻周年亩产3000斤目标攻关示范。“这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支撑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接下来还有一个个台阶要突破,目标就是一季稻亩产达到1200公斤、双季稻亩产达到2000公斤,实现国家‘禾下乘凉梦’。”圆满完成此次“大考”的袁隆平再一次提出了新的“考题”。

编辑 张露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