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报名争当义工、主动加入“街道清洁日”活动、邻里互助解难纾困……
在坪山区石井街道,一群低收入或弱势群体不仅走出了生活的阴霾,更正在成为基层治理的坚强力量,他们的所作所为,已成为石井街道的一道暖心风景。
菜农、环卫工、残疾人……在以往的认知中,这些低收入或弱势群体,因受限于自身经济条件,缺乏家园意识或认同感,不仅是安全事故的高发人群,往往也是基层管理治理的难点所在。而在石井街道,这些群体为何能一改“异乡人”“边缘人”心态,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大合唱”?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痛点作为党建工作切入点,我们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聚民智、可持续的‘弱有众扶’有益探索。”石井街道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基层治理需要 “治”和“理”共同发力,该街道的“弱有众扶”更注重的是逐步实现社会帮扶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由物质救助向精神关怀并重转变,以柔性服务激发家园意识,让弱势群体从被动接受“治”,到主动参与“理”,真正体现了人心的变化,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力量。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试金石”。而弱势群体过的好不好,则是其中必须答好的一张考卷。
石井街道这张“考卷”难度很大:辖区尚无建成的花园小区,大量的城中村位置偏僻,房租低廉,成为众多外来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的租住地,各种不稳定因素突出,也让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的特点。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是石井人。”以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石井街道对照“弱有众扶”要求,坚持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相结合、个性需要和共性需要相结合、临时救助和长远帮扶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实行“一人一策”,落实落细各项救助措施,全力以赴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今年1-9月,石井街道累计发放残疾人救助金87.78万元、居家养老服务资金27.495万元,发放社会救助补贴778.8675万元。这组数据的背后,连接的是石井街道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托起的是困弱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
“在人生最黑暗无助的时候,街道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让我们一家重获希望。”石井街道居民赖先生在2018年因一场意外导致肢体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妻子也因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就业。街道得知情况后及时介入,为其申请临时救助款41760元,同时申请了残疾人辅具,在他家中客厅、厨房、卫生间都加装了扶手等防滑防摔辅助设施,让他的健康安全多了一层保障。
像这样“精准”济困扶危的暖心故事,在石井街道还有很多。租户彭老伯与钟阿姨患病及残疾、无人照料,街道便派社工上门提供送饭服务;困难单身群众李先生因疾病无法外出务工,交不起房租,社区四处为其联系亲友,并派专人将他送往医院治疗……
群众冷暖放心头,千方百计解民忧。疫情期间,石井街道还特别设立“防疫攻坚 仁爱为先”民生微实事,为困难群众送去基本防护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与此同时,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强化残疾人就业保护、就业支持等。
一件件帮扶举措、一条条民生实事,石井街道将更多的温暖和关爱送达每一个困难家庭、每一个弱势群众,把兜底保障网铺得更开、织得更密、扎得更牢。
“保障网”兜住民生底线,“服务牌”提升治理温度。石井街道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从群众实际困难和需求出发,满足弱势群众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以真诚服务不断温暖人心、凝聚人心,不断夯实基层治理群众基础。
做好服务,前提是要了解群众需求。石井街道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推行一村一党群联络员工作机制,同时创新开展了社区“摆摊”活动,每周三晚上7点半,党员和志愿者深入基层,提供政策咨询、义诊等服务,并向居民派发联系卡,让群众随时有了问题和诉求,都能“找到人”、“找对人”。
全面及时的民情征集机制,让帮扶关爱举措能做到“有的放矢”,更让弱势群众处处充满“惊喜”。
“太意外了,我简直不敢相信,你们的工作能这么细致。” 石井社区是深圳市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基地,有着近1500亩菜地、300多名菜农。今年7月,菜农王某的家中突发变故,他匆忙离深,菜地里大量成熟的茄子、苦瓜等无人看管,石井街道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党员志愿者成立采摘帮扶服务队,地里的蔬菜得到及时收取,并销售一空。当王某从家乡返回,接过社区工作人员送来的2000多元蔬菜销售款时,感动地说,“你们就是我的亲人啊。”
在石井,“弱有众扶”还有着更广泛的延伸和思考。
在一次安全检查中,石井街道发现多户低收入家庭的煤气胶管老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但这些居民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更换胶管需要一定花费,会让家庭开支更紧张。“不能蛮干,要将心比心,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难题。”石井街道专门购置了一批煤气胶管,安排专人上门更换,同时一一进行安全宣传,在消除隐患的同时,让弱势群众感受到了基层政府亲民爱民之心。
“以往针对低收入群体,大多是给与资金救助,如今送服务、送安全,让他们更有获得感。”石井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温暖帮扶,也让弱势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基层治理带来的“红利”,从之前的不理解、不配合,到如今的积极支持与主动参与。
从暴雨预警菜农闻讯疏散,到电动车在指定位置充电;从关门抗拒安全检查,到主动清理易燃杂物……如今,弱势群众不仅已认同石井,更把这当做了美好家园,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以柔性化服务拉近群众距离,解决好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激发弱势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是石井街道深化拓展“弱有众扶”理念,展现出来的崭新气象。
石井街道田心社区的张女士,是一位全职妈妈,家有3个女儿,仅靠老公一人支撑家庭开支,经济窘迫,张女士也一直想重回职场,改善家庭情况。田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把她的3个女儿安排进了“四点半课堂”,并延长服务时间,社工们辅导孩子写作业、做游戏,直到张女士下班回家。“大女儿、二女儿性格活泼,在社工的培养下,如今成了社区活动的小主持人,太开心了,”张女士说,如今只要周末有空闲,她就去党群服务中心做义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希望能尽一份力,把石井建设的更美好。”
居住在石井街道的周先生是一位残疾人,他经常开着残疾人专用电动三轮车,在住处附近到处转,一旦发现卫生、安全隐患等问题,他会立即报告社区,而他的这一行为,和曾经的一次经历密不可分。“有一次骑车没带头盔,被巡查人员发现了,他们没有生硬的斥责或罚款,送了我一个头盔,还帮我修理了电动车。”周先生说,当时他心里暖洋洋的,回家后仔细一想,觉得自己也能为社区做一些事,至此就开始多了一个“巡查”的爱好。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石井街道用温柔的“小举措”,激发了弱势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大热情”。
“实现基层治理要紧紧抓住基层群众这个主体,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和其生存状况,把治理的力量充实到基层,把真诚服务送到居民身边。”石井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不断满足弱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积极探索社会扶助在城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不仅有助于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也将进一步丰富共建共治共享的内涵。
编辑 刘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