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教育根基 支撑城市发展 深圳教育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08-26 13:2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聚成推动城市前行的巨大力量。

在深圳,教育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新校园拔地而起,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高校实验室里,青年学子正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贡献智慧;在职教课堂与实训基地,学生们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并与企业携手对接未来产业;课堂之外,孩子们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在城市街区中感悟社会,在图书馆、科技馆里探索世界。教育,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改变着无数人的成长轨迹,也在无声处汇聚成推动城市前行的巨大力量。

深圳推出“每周半天计划”试点,探索全社会协同育人新机制。 本版图片由市教育局提供

今年春季学期起,深圳全面启动“美育一件事”行动,以“小切口”推动“大美育”。

深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工作经验被教育部推广到全国。

深圳开展人才贯通培养试点,打造技能人才一体贯通“培养链”。

深圳理工大学依托一流科研机构的丰富资源,不断推进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创新聚力:高校与城市同频共振 打造人才“新高地”

这个夏天,广东省高考录取分数线公布后,一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在全省普通类(物理)投档线榜单前二十名中,深圳高校占据七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包揽前三;普通类(历史)榜单中,哈工大(深圳)和深圳大学跻身前十。投档线的持续攀升,成为深圳高等教育整体跃升的生动注脚,也彰显出深圳高等教育在规模与质量“双提升”上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引领的跨越。新设立的深圳理工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让全市高校增至17所,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一批“国字号”平台陆续落地:深圳河套学院、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以及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深圳分中心,为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2024年,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新增博士点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二,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达1067项,科研经费总额突破60亿元。

如果说“办大学”是深圳回应城市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那么“办怎样的大学”就是城市的战略考量。深圳的答案,是与国家战略同频,与产业发展共振。围绕“20+8”产业集群,深圳高校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低空经济与空天、脑科学等前沿学科建设上取得显著进展。新兴学科和专业既精准满足了城市产业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有助于将深圳产业优势加快转化为教育优势。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实验室,都在为深圳未来储备创新动能。

科研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让深圳高校在服务城市和产业发展上展现出更大能量。在科学城、科教城等平台支撑下,全市高校建设各类科研设施690余个,其中25个为国家级创新平台,市属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8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力十足:截至目前,全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932项,产学研合作成果达到1.78万项,累计孵化企业196家,总市值达160亿元。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的建设,让实验室里的创新更快地走向市场,使科研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成就一流城市。在这里,每一所高校都是科研创新的主力军,每一个学科都是城市未来的支撑点。未来,深圳将继续加快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让教育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高等教育“龙头”更加有力地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服务未来产业需求 构筑城市“支撑点”

走进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实训车间,很容易忘记自己身处校园,而非现代化企业的生产现场。课堂与车间无缝衔接,教材与项目紧密结合,学生们正实打实完成从“学员”到“准工程师”的角色转变。2022级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学生徐捷克,在比亚迪实习期间迅速上手,得益于他在校参与的“结构工程师精英班”,课程精准对接企业实际需求。他说:“我们不仅提前了解生产线流程,还在实训中积累了动手经验。”这一场景,正是深圳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的生动写照。

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深圳模式”。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系统部署产教深度融合。全市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45个特色产业学院、219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认定79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形成“政校企研协同”“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深圳,这座科技产业高地,职业教育与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互为支撑,描绘出一幅“育人即育产、教学即生产”的发展图景。

深圳职业教育体系呈现出贯通培养、梯度衔接的发展态势。中职学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奠基石”,通过强化校企合作和与高职院校的衔接,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以及深圳城市职业学院等院校的设立,使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进一步强化,实现教育层次的完整闭环。

中本贯通,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2025年,深一职和深二职开设首届“3+4”中本贯通班,学生前3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后4年进入职业本科院校,毕业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李欣月以513分被录取至深一职中本贯通班,她表示:“提前锁定本科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我热爱这个专业。”学校通过单独编班和系统课程设计,让学生在中本阶段专业学习更加连贯,为未来在产业领域深耕奠定坚实基础。

深圳的职业教育探索,从顶层制度创新,到高职模式引领,再到中职筑基与中本贯通,形成了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组合拳”。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城市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也为全国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可推广的“深圳方案”。在这里,职业教育不仅是技能培养的桥梁,更成为推动深圳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

扩容提质:从更多学位到更好课堂 完善育人“新格局”

基础教育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也是千家万户最牵挂的民生。面对学龄人口快速增长的现实需求,深圳迎难而上,把学位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头号工程”,以超常规举措打响“百万学位攻坚战”。从2020年至2024年,全市投入中小学校建设经费近千亿元,新增用地超9平方千米,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809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5万个,总量超过“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时期的总和。这场关乎千家万户的攻坚战,不仅缓解了入学焦虑,更让城市基础教育的根基更加稳固。

但深圳的目标并不止于“有学上”,更重要的是“上好学”。近年来,全市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三年行动工程,推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九大举措,设立省、市级实验区与多层次实验校(科组),在义务教育阶段探索项目式学习,让课堂逐渐从“教师的讲台”走向“学生的舞台”。与此同时,深圳研制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南,逐步形成一套符合城市发展定位和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学标准体系。课堂的变革,使学习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成为每个孩子都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的日常。

为了让“新学校”快速成长为“好学校”,深圳出台《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推动优质学校通过集团化模式带动新校发展。截至去年,全市已建成91个公办教育集团,覆盖全市各区,优质资源借助集团化办学加速共享与均衡。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新建校区不仅设施先进、师资优良,更是在课程建设和育人理念上起点高、步子稳,真正成为值得信赖的选择。新校“办一所、优一所”的目标正在照进现实。

普通高中阶段的改革,则进一步展示了深圳基础教育的多样化与特色化。今年,高中自主招生继续扩围升级,在“理工科技”“人文社科”两大类框架下,细分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创、中文、英语、历史等30余个项目。宝安中学、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新安中学(集团)燕川中学和致理中学等学校,甚至在航空航天领域开设自主招生项目,探索出“学校立足自身定位、学生发展个性潜能”的双向选择路径。随着制度不断完善,自主招生不仅成为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通道,也推动学校逐步形成差异化课程体系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近年来,深圳学位供给更加充足,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曾经备受关注的难题正在化解,逐步实现从“满足基本需求”到“引领未来发展”的跨越,基础教育已成为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支撑。

五育并举:小切口改革汇聚合力 成就成长“新生态”

深圳深知,真正的教育不能只是“分数”,更关乎孩子的全面发展。近年来,这座城市以“小切口”改革为抓手,推动“五育并举”,不断拓展教育的广度与温度,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成长路径中焕发潜能。

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向城市。在深圳,思政课早已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课本,而是走向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如今,孩子们可以在改革开放展览馆里重温历史,在科技企业里感受创新动力,在社区街巷里体悟社会责任。全市已建成46个“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开发35门“走读深圳”课程,500条“行走的思政课”路线织就一张覆盖全市的“德育地图”。2024年,近40万师生通过平台预约参与现场教学,“行走的思政课”全年开课3400余节。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原来思政课不只是课本里的故事,更是我们每天走过的街道和城市的记忆。”

体育锻炼从“每天一节”到“处处能动”。 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经验被教育部在全国推广。在深圳的不少中小学校园里,学生们的运动空间不再局限于原本狭小的操场上,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走廊、天台、连廊、架空层、停车区域纷纷转变为创意运动空间,学生们的运动天地越来越宽广。三年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场馆总面积扩大近一倍,并建立学校与社会体育场馆双向开放机制。2024年,深圳中小学生体质优良率达到66.46%,同比提升超过6个百分点。

探索课堂新样态,“每周半天计划”掀起热潮。2024年秋季学期,深圳推出“每周半天计划”,让3—8年级学生每周拥有一次课外课堂的机会:或是在城市的博物馆、科技馆中探寻知识,或是在安静的角落读书思考。这一创新让孩子们在真实世界中学习,也为他们带来更大的自由和想象力。“以万物为教材,把世界作课堂。”如今,353家校外教育基地已上线校外教育平台,组织开发覆盖500所学校的1200门校外实践课程。通过这样的教育革新,孩子们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与跨界能力,从而成为面向未来、引领变革的创新型人才。

美育改革润物无声,从“小事”做起。今年春季,深圳全面启动“美育一件事”行动,要求每位学生每年坚持做好一件“美事”,每位教师每天进行“美的5分钟”教育。活动不以考核、排名、评比等作为评价方式,而是鼓励孩子在真诚的体验中发现与实践美。走进深圳市第二幼儿园,阳光透过玻璃纸映照下来的彩色光影,与孩子们写下的稚拙童诗交相辉映:“如果我是云朵,我想粘在老师身上。”这一幕既是艺术的表达,也是美育的浸润。深圳正通过“小切口”推动“大美育”,让美不仅停留在课堂,而是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的底色。

一系列“小切口”改革,正在交织成“五育并举”的“新生态”。思政教育有厚度,体育锻炼有广度,课堂探索有深度,美育实践有温度。深圳正在以切实可感的变化,让学生们在“脸上有笑、眼里有光、身上有汗”的教育场景中茁壮成长。

强师筑基:厚植教师队伍力量 夯实教育“主心骨”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深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推动城市教育迈向未来的重要支撑。深圳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标准,努力打造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

学校的党组织书记、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其领导力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高度。深圳前瞻性地出台并深化《深圳市中小学书记校长队伍建设“头雁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高规格实施“鹏城教育名家培养工程”,每年重点培养80名优秀中小学书记、校长,在联合培养、引进选聘、专业发展、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环节形成闭环机制。逐步实现“引优、育好、评准、选强、管住、用活”,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特区精神的教育家群体,充分发挥其“头雁”引领作用,带动整个教师队伍能力跃升,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领导力支撑。

深圳基础教育规模持续快速扩张,每年新增大量学位需求,对教师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圳以更加开放、灵活、精准的人才政策,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人才投身特区教育事业。一方面,不断完善教师招聘机制,在严格规范程序的同时,扩大校园招聘自主权,积极打通非师范类优秀毕业生进入公办中小学的通道,构建多元化新教师引进模式。另一方面,聚焦紧缺领域和高端人才,实施精准引才。特别是在体育教师引进方面,“我的体育老师是世界冠军、全国冠军”早已不是稀奇事,全市已成功引进125名世界冠军、全国冠军及优秀退役运动员到中小学任教。深圳深化体教融合,进一步完善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等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推动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任教,显著提升了专业教学水平。

教师培训是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的核心环节,深圳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将其视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持续加大投入,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培训体系。市级层面每年投入专项经费高达2亿元,实施一系列精准化的培养计划:面向新入职教师的“雏鹰计划”,助力其顺利起步;面向骨干教师的“苗圃工程”“优培工程”,加速其专业成熟;面向领军人才和未来教育家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塑造教育改革的引领者。这种覆盖教师职业生涯全周期的分层分类培养体系,确保了每一位教师都能获得适切的发展支持和晋升通道。特别是市级“名师工程”的建设,已遴选设立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及教科研专家工作室352个,通过名师引领,辐射带动了超过4000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的成长,形成了良好的梯队效应。

从新教师“萌新”登台,到世界冠军进校园,再到书记校长引领团队,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他们不仅是传授知识的“经师”,更是涵养德行的“人师”,成为推动深圳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中坚力量。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