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中央出台《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是正当其时,为未来深圳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体现了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是对广东和深圳发展的巨大鼓励和鞭策。”南方科技大学规划发展部部长王苏生教授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过去40年,深圳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绩是罕见的。而未来深圳如何发展,成为人们亟待思考的问题。《实施方案》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它回答了深圳为何、如何要继续保持改革开放、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当好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实验平台、开拓者和实干家。”王苏生说。
王苏生表示,《实施方案》的每一项内容都很丰富,蕴含着巨大的制度红利,对推动先行示范区建设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就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和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而言,《实施方案》赋予了深圳更多制度和市场的自主权,不断促进这座城市先行先试。王苏生认为,40年里,深圳的金融业屡创发展奇迹,并持续反哺着这个年轻的城市。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金融业已占到深圳GDP的16%。跟国际上其他城市相比,金融量没有差距,但国际化程度却相差很大。金融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然而目前,深圳金融交易的范围和对象还多以国内金融业机构为主,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要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比如跨国银行、国际证券机构、国际保险业机构等,鼓励具有竞争力的国际金融机构落户深圳。
“《实施方案》中提到的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指出,要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这就意味着深圳在资本市场发展中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再如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中提到的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深圳依法发起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这些都为引进国际金融业机构进深圳提供了保障。相信该方案实施一段时间,深圳金融业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一定会大大提高,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红利。”王苏生表示。
身处复杂多变的国际大环境,《实施方案》出台正当其时。“《实施方案》能让深圳在国际环境中争取主动、应对国际冲击,迈出更大步伐,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王苏生说。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