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新:“建”证深圳“天际线”不断刷新
读特记者 陈小慧/文 廖万育/图
2020-10-16 08:43
收录于专题:40年40人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 陆建新

入选感言

我来深圳38年间,有幸参与建造了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等地标性建筑。近几年,我又参与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建造。能够获此殊荣,我感到很荣幸。深圳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来深建设者的辛勤付出,而我只是千千万万来深建设者代表之一。未来我将会继续挥洒汗水,继续为建设更美好的深圳作出自己的贡献!

38年,3600米。陆建新不断“冲上”云端。

陆建新是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大区的总工程师。1982年10月,他在湖北收到工友的一封信,信中描绘了深圳经济特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说要盖50层的中国第一高楼。

“学建筑的我,那时见过的最高楼只有5层,想到要是能参与中国第一高楼建设,这是何等有幸、顿觉心潮澎湃!”陆建新深情回忆起自己当年为什么来深圳。

于是,18岁的陆建新挤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可当他走出罗湖火车站,看到的是低矮的楼房、泥泞的道路、简陋的工地,内心却略感失落。但他安慰自己:对于一个学建筑的人来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就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吗?

来到深圳,陆建新从最基层测量员做起,一干就是38年。扎根施工一线38年间,陆建新参与建设了深圳国贸、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等不同年代的深圳地标建筑,“建”证了深圳速度从“三天一层楼”到“两天半一层楼”的跃升,也见证了“中国高度”的不断攀升。数十年间,陆建新参与建设的摩天大楼总高度超过3600米,被誉为“中国摩天大楼第一人”。

但建造“奇迹之城”的过程并非一路平坦。陆建新回忆说,1982年在建设国贸大厦时,“三次试验都失败了,压力很大!”陆建新说,国贸7层以下采用传统翻模施工,10天建一层。为加快进度,决定采用滑模施工技术,但国内无先例。面对一门新技术,陆建新和他的建设工友们并没有太多施工经验。

“经过我们通宵达旦研究,终于找出原因,第四次一举成功!”最终,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由此诞生。

深圳坊间流传一句话,“80年代看国贸,90年代看地王”。1994年,陆建新又参与了地王大厦的建设。当知道地王大厦要建设为384米的亚洲第一高楼,陆建新心情既兴奋又激动。但困难和危险随之而来。

“地王大厦是采取钢结构的施工技术,这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道‘坎’。”陆建新说,起初他们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且项目施工到100米了还没有装施工电梯,他每天要背着20公斤的设备,沿着钢管脚手架爬上去测量,经常凌空走在巴掌宽的钢梁上,他称这是在“高空过独木桥”。但他觉得干了这份工作就要负责、不能退缩。

党的十八大后,陆建新参与了深圳新地标——599米的平安金融中心建设。面向未来,陆建新说,站在新起点,他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通过技术创新,建造更多学校、医院、保障房、人才房、城市绿道等,同时建造更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美好的深圳,为老百姓创造更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编辑 秦天

(作者:读特记者 陈小慧/文 廖万育/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