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文:用创新技术为国计民生作贡献
读特记者 高灵灵/文 陆颖/图
2020-10-16 08:24
收录于专题:40年40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黄三文

入选感言

能入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名单,我感到十分荣幸,也十分感恩。深圳是一片创新的沃土,为科研单位提供了优越的创新环境。这个奖是对整个基因组所工作的肯定,是颁发给每一位基因组所职工的,感谢每一位基因组所的奋斗者。我个人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

坐落于深圳市大鹏新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于2014年4月正式揭牌,这是一所整合整个农科院农业基因组学研究资源和科研力量的国家级研究所。6年来,基因组所科研成果频出,为深圳食品安全和农业扶贫工作做出巨大贡献。在这成绩背后,离不开黄三文团队的努力。

1971年,黄三文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少年时期的他,亲眼看到自家地里种植的杂交水稻产量翻了一番,从心中播下一颗农业科技创新的种子,并成为一辈子与农作物打交道的“农科人”。黄三文认为,从事基因组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并应用到实践中。

黄三文团队从基因组走到品种培育的第一个作物是黄瓜。经过115份黄瓜核心种质重测序、100多个组织的转录组测序,团队与湖南蔬菜所合作培育出了不苦的黄瓜系列品种。该系列品种已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累计推广150余万亩,带来经济效益100多亿元。

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像这样的研究,只是他工作中的一项。在进行科研之余,黄三文还要思考更多问题。

首先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黄三文说。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农科院成立了深圳研究生院,与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达成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或意向,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其次是将科技用于扶贫是黄三文团队的又一创新举措。基因组所与深圳市对口扶贫前方指挥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科技扶贫工作小组,联合中农海稻公司在新疆喀什建立3000亩盐碱稻示范基地,带动2000个贫困户脱贫。

“我们还与广西巴马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申请广西巴马香猪资源开发工程中心,建设长寿健康农产品示范园,对接深圳企业助销巴马农产品近千万元。”黄三文说。

在黄三文看来,基因组所利用特区优势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发起并推动“深圳国际食品谷”项目,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和营造产学研创新生态,将研究所建成我国农业科研机制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这与新时代的深圳精神十分契合。

“我们研究所的目标就是建设世界一流院所、建成国家农科特区、培育生物产业集群、助力湾区生物安全建设”,黄三文说,基因组所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进取的精神、更大力度的干劲,为“三农”事业和“双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服务于湾区人民的美好生活。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高灵灵/文 陆颖/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