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强化家访功能打下精准教学的基础
读特评论员 王森
2020-10-14 23:10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日前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强化一线学生工作,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为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运用好精准思维是新时代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教育资源供给不断丰富,为进一步提高教育精准程度创造了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强化家访功能,紧密家校联系,让教育者更好掌握学生情况与特点,就是为实现精准教学打基础。

家访不是新鲜事,但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有些地方,特别是大城市,需要入户的家访难度提高了,效果也弱化了。家校联系也有了新形式、新手段,很多学校班级成立了家委会,设置了微信群,老师可以直接借助现代通讯技术便捷地找到家长。然而,家访并未过时,也不可替代,家访过程遇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正是此次改革需要应对的课题。

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家访现实意义更为凸显。一方面,从传播学、心理学等角度看,家访这种一对一多向沟通方式最直接也最有温度。教师既能在家访中全面地掌握学生和其家庭情况,也能拉近家校距离建立起有效的沟通纽带,这是其他联系方式难以做到的。前不久,社会上出现了对班级微信群的讨论,不少人认为通过通讯软件进行家校沟通,既缺乏效率又容易产生误会,还会产生“路径依赖”挤占当面沟通的时间,所以有的地方学校已经规定,家校联系不能只靠班级建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快节奏的时代,教育更要保有一份慢下来的定力,既然家访的功能作用不可替代,就应该好好坚守。

另一方面,家访也是新时代家庭建设的有效形式。“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新时代,家风建设被提到了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学校不光担负教育学生的职责,在家庭家风建设中,也要发挥教化引导的功能。家访深入家庭,是比开办家长学校更为生动的现场家风课。家访也能让老师接触更多家庭成员,避免只与父母一方接触而形成的信息偏误。同时,家访还能发现家庭教育中的深层次问题,帮助教师及时制止家暴等现象。前不久,我国开始试行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赋予教育者预防侵犯未成年人犯罪的义务,家访也是教师履行义务的重要方式。

此外,家访也是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的机会。教学相长,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就要在更丰富的教学实践中锻炼,也要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增强对国情社情的了解,与时俱进地调整教育方式方法。我国社会的学历水平稳步提升,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质量显著提高,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可能会对教师有所启发。在广泛家访过程中,教师可以总结优秀家庭的教育经验,反思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增强对社会发展的理解,防止教育与现实脱节。

当然,强化家访制度也要注意克服过去家访存在的问题。比如,要防止家访成为“家庭情况调查”,让因材施教变味成“因财施教”,影响教育公平。为此,学校可以要求家访由多名教师同行,或者与社区干部、“儿童主任”一道进行家访。引入第三方,既是监督,也能更综合了解家庭情况、解决家庭问题。相信在家校共同努力下,家访摸底、互动的效能能得到充分释放,为精准教育提供参考依据,为孩子们创造更尊重个性差异的成长环境。

编辑 许舜钿

(作者:读特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