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全球总部滨海大厦
2012年7日,在深圳南山区腾讯大厦的展厅和应急协调指挥中心,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观浏览了45分钟,他望着大厅屏幕上显示的最新数据——“全国腾讯QQ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47亿”时,赞许地说:“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是世界潮流。希望腾讯继续保持创新优势,为推动中国互联网发展作更多贡献。”
那一年,腾讯公司营收439亿元,净利润143亿。
上世纪9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如火如荼,涌现出以马化腾为代表的一批创业者。1998年11月,马化腾与同学合作,在深圳注册了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20余年来,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的滋养下,腾讯一路“小马奔腾”,逐渐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巨头,也为深圳的创新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2020年上半年,腾讯总收入达到2229.48亿元,净利润572.32亿。8月24日,腾讯市值突破5万亿港元大关。
“腾讯速度”的背后,是一代新深商“创新、敢闯、务实、开放”精神的缩影。从开发中文QICQ软件到如今业务涵盖个人、商业、政府及IT基础设施等各类技术和服务;从扎根消费互联网到拥抱产业互联网,腾讯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深圳乃至中国“互联网创新”的发展史。
永不止步的“创新”是纵观腾讯企业发展的关键词,也是腾讯根植于深圳成长又带给深圳的时代气质。
永不止步的产品创新
从抓住了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转型开始,不论是最初的QQ到微信,还是从微信衍生出的微信支付、小程序、视频号,再到如今的腾讯会议、腾讯课堂……腾讯每每都能稳抓时代的脉搏,持续推陈出新,将数字内容与生活服务做很好地连接,成为消费互联网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
节假日家人群中发一个微信红包,在指尖的祝福中,逐渐开启了国内移动支付的时代;公交地铁也不怕没有零钱,刷乘车码成为了绿色出行的新时尚;人们习惯了在朋友圈记录、分享自己的生活,也更愿意通过微信指尖做公益,“一块做好事”……腾讯通过以微信为代表的众多产品,连接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生活。
在国庆前夕,以真实事件为蓝本的国内首部禁毒题材音乐剧《重生》在深圳首演,这部作品正是腾讯影业出品的首部音乐剧,为宅家观众拉近了与剧院的距离,真切地感受到“至爱信仰,为爱重生”。作为“科技+文化”企业,腾讯在文化建设方面有着非常亮眼的成绩,在游戏、动漫、文学、体验、电竞、音乐等等方面,腾讯以IP为核心生产了大量好内容,助力打造中国文化符号,也利用新颖的方式,活化中国文化,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播。就在上月,一款“云游敦煌”小程序让用户在手机上就能完成自主设计、试戴到购买的完整闭环体验,通过云采丝巾这一全新的文创形式,使年轻人“戴上敦煌、爱上敦煌”。
在今年应对新冠疫情中,“数字战疫”和“互联网抗疫模式”成为中国抗疫的一支“硬核”力量。腾讯主导开发的“防疫健康码”已累计亮码超80亿人次;累计提供了超过100亿次的疫情动态查询服务和超过1500万人次在线问诊服务。同时,腾讯发挥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的平台作用,坚持科技赋能、智慧防控,广泛运用健康二维码、人工智能等智慧化手段,及时、精准、动态掌握疫情信息,有效提高了抗疫效能。
随着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入,借助常年扎根消费互联网的优势,腾讯迅速将2C的优势向打通C2B领域不断演进。微信小程序、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产品无不表现亮眼。
今年初,零售业线下生意受到疫情冲击,商家纷纷转战线上,小程序成为商家数字化战疫,寻求新增长,促进双循环的“利器”。1-8月,小程序实物商品GMV(电商成交金额)同比增长115%、品牌商家自营GMV同比增长210%。疫情期间,腾讯智慧校园、腾讯课堂等产品累计帮助超过1亿学生在线学习,腾讯会议日活跃账户数超1000万,总用户数已超过1亿,企业微信会议功能累计服务2.2亿人次。
各行各业智慧化转型升级的得力助手
产品创新背后离不开各类技术的创新。腾讯一直在探索自身技术,并用不断创新的技术实力快速在产业互联网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在深圳华星光电公司,过去依靠人工难以发现的产品瑕疵,在AI算法的帮助下就无处遁形。现在,华星光电与腾讯云共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启用,显示面板的质检工作变得简单而高效。
在华星光电深圳工厂,每天一两百万张图片传输到后台,每个员工要盯上万张照片查找细微瑕疵,一天下来疲惫不堪。而给产线安装摄像头等“眼睛”,“AI判片”技术,数据替代了经验,不仅识别速度提升5-10倍,且在3个厂区逐步替代了140多人。华星光电高级副总裁陈盛中说,人眼判别图片,简单重复劳动对个人没有增值,把人解放出来分析数据才有助于提升人的价值。
据腾讯云智能制造总经理梁定安介绍,作为新基建的重点领域之一,工业互联网的投资和建设处于提速阶段。目前,腾讯云正在帮助烟台、西安、佛山、德州等地建设多个工业互联网项目。
帮助华星光电的腾讯云,正是隶属于2018年腾讯新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以“云”为核心,整合“互联网+”,集结零售、教育、医疗、安全、LBS、安全、AI等各团队,集中力量,发挥腾讯特有的C2B优势来发展产业互联网。以此为标志,腾讯正式转型,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
在智慧教育领域,腾讯的布局已覆盖从学前到义务教育、高校再到职业教育全年龄段,从平台、产品、技术等多方面推动教育智慧化发展。目前,腾讯教育已服务全国1000多个省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落地10多万所智慧校园标杆校。疫情期间,数百万老师通过腾讯课堂、企业微信等产品快速开课,腾讯企鹅辅导联合中科院、北师大等学校名师定制的公益课,送出超过100万节。
在智慧医疗方面,腾讯已帮助用户实现“一部手机管健康”,让“权威科普一点查,就医购药一码付,病历档案一卡管”。通过和全国5000名医生、院士专家合作,搭建了涵盖1万多个病种的专业医学科普;微信医保电子凭证,覆盖全国31个省150个城市;微信渠道电子健康卡,落地20个省;用户还可通过腾讯健康小程序在全国超过2000家医院在线挂号。
在智慧出行领域,腾讯乘车码已覆盖全国29个省、直辖市,包括深圳、北京、上海等150多个城市,支持BRT、公交、地铁等智慧交通移动支付场景,截至2020年8月,腾讯乘车码用户数已超过1.5亿。至此,腾讯智慧出行的多款产品覆盖了生态车联网、自动驾驶、智慧交通、数字营销等多条支线,相互串并联之间搭建起出行领域的数字化基建雏形。
在智慧政务领域,深圳按照“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推出了“秒批”“不见面审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目前,深圳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已达100%,99.92%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94.05%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次跑”。在全国,腾讯已服务近30部委、30个省、400多座城市,为9亿居民提供超过1000项移动政务服务,为1500万家企业提供超过100万项涉企服务。
腾讯扮演着数字化助手的角色,帮助各个行业实现智慧转型升级,同时还在边缘计算、量子计算、机器人等领域建立了实验室,进行前沿技术布局。
践行“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
如果说“创新”是腾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那么“科技向善”的价值观则是掌管腾讯航行方向的“舵手”。
2019年11月11日,在腾讯创立21周年时,腾讯正式宣布“科技向善”成为腾讯新的使命愿景。
在生命科学和基础科学领域,腾讯每年举办科学WE大会和医学ME大会,这个舞台不谈商业和竞争,只关注探索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科学问题。
2018年,腾讯又联手科学家发起了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4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探索奖”。
在教育领域,2016年,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创立了一丹奖,旨在表彰及支持推动教育创新、所作贡献具长远影响的个人,其愿景以教育提升人类的福祉。
在公益领域,2015年9月9日,腾讯公益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知名企业以及顶级创意传播机构发起了一场互联网募款活动,这一天后来被称为“中国史上首个全民公益日”。截至2020年10月12日,超4亿人次爱心网友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捐出善款超过114亿。今年疫情期间,腾讯为抗疫成立了15亿元人民币的“战疫基金”和1亿美元的“全球战疫基金”。
抗疫、捐款、做公益活动、推出各类数字化产品,腾讯科技创新和公益事业并举,正如马化腾曾说的,“数字化就像一艘巨轮,载着每个人朝着从未涉足的深海驶去,而负责任的数字化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公益”。
见习编辑 王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