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海洋智能装备公共服务平台在宝安揭牌成立

黄冬梅
08-22 21:10
摘要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冬梅 文/图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8月22日下午,深圳市海洋智能装备公共服务平台揭牌暨深圳市海洋产业联盟2025年度大会在宝安区大铲湾蓝色未来科技园成功举行。


本次活动以“聚力成势 逐梦深蓝”为主题,市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海洋产业联盟成员单位、意向合作单位等123家单位代表参加,见证深圳海洋智能装备公共服务平台正式成立,共同探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共商海洋产业发展大计,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注入新动能。


新平台成立,助推海洋产业集聚发展


近年来,深圳海洋经济发展态势强劲,已形成涵盖海洋油气、海洋电子信息、水下机器人、深海采矿、海水制氢等多领域的产业体系,涉海经营主体11万家,新兴技术与应用场景加速融合。随着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迈进,深圳亟须建设一个功能全面、开放共享的海洋智能装备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海洋领域的全要素创新支撑体系,助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发展。


新成立的深圳市海洋智能装备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海洋智能装备试验基地、海洋智能装备共享工厂、海洋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等三大板块,聚焦解决涉海企业、院所面临的“试制难、测试难”等共性难题,充分利用前海合作区大铲湾片区现有制度、平台、资源及区位优势,秉持开放共享原则,构建覆盖海洋智能装备“研发设计-中小试-生产制造-检测认证-场景应用”的一站式、全链条、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枢纽。


此外,该平台集合产学研合作、大中小企业融通、陆海产业联动于一体的优势,积极拓展人才培育、投融资对接、技术咨询等服务,全方位提升服务平台对外赋能能力,致力于成为驱动深圳乃至全国海洋智能装备产业研发创新的核心引擎。


在平台揭幕仪式上,深圳港集团所属大铲湾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国家水运工程检测设备计量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共建海洋智能装备检测认证体系开展深入合作。同时,大铲湾公司与航天新源、国天科技、奥立安等14家意向入驻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试验基地的涉海科技企业签订大铲湾海洋产业协同发展意向协议,共同推动大铲湾片区海洋产业集聚发展。



新成员加入,扩大海洋产业联盟“朋友圈”


当天,深圳市海洋产业联盟2025年度大会同步举行。联盟自2022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汇聚海洋产业优质资源,凝聚海洋产业发展合力,开展产学研协同合作、智库服务等”为宗旨,通过凝聚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


2025年,该联盟迎来36家新成员加入,成员总数扩大至109家,覆盖海洋智能装备、绿色航运、深海资源开发等领域。本次年度大会正是联盟强化服务功能、助力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深圳港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市属重点港口产业集团和涉海龙头企业,深圳港集团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共享港口航运、冷链物流、远洋渔业等领域的场景资源和实践经验,担当“产业连接器”与“创新赋能者”的角色,携手联盟成员共同聚焦海洋智能装备、海洋新能源、高端渔业等前沿领域,深入开展联合攻关与产业孵化,合力打造海洋产业生态圈,为深圳市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贡献智慧和力量。



立足顶流宝地,携手谱写海洋经济新篇章


深圳市海洋智能装备公共服务平台为何落地大铲湾,这主要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前海核心位置,东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开放脉动,北临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深中通道的立体交通网络,西望珠江口的壮阔湾区,南拥片区内腾讯总部园区的创新势能,叠加“宝安中心区”“前海合作区”政策优势,是海洋产业资源汇聚和创新要素流动的十字路口。


大铲湾,也是环前海湾片区极具发展潜力的海洋产业重要承载地。活动现场,深圳市前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推动深圳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等重点海洋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海上试验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赋能大铲湾海洋特色产业,助力深圳港集团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带动海洋智能装备产业加速集聚,为前海、宝安和深圳全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深圳市海洋发展局将携手前海和宝安,以更大力度推进深圳市海洋智能装备公共服务平台2.0版本的建设,持续完善功能布局和政策支持,让平台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试验田”、成果转化的“直通车”、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成为孕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孵化基地。  

(作者:黄冬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