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描绘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力争年底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读特记者 吴洁/文 宁杰文 张焱焱/图
2020-10-12 22:05
摘要

鹏城十月,秋高气爽。从大沙河畔到深圳湾,绿水盈盈,碧波荡漾;从梧桐山到仙湖植物园,树木映翠,生机盎然。

鹏城十月,秋高气爽。从大沙河畔到深圳湾,绿水盈盈,碧波荡漾;从梧桐山到仙湖植物园,树木映翠,生机盎然。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展示新作为。近日,记者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近年来,深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努力探索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出了新作为。

▲"半城绿色半城蓝"成深圳靓丽底色。

推进大气环境治理,1 至 8 月空气质量全国第四

有一种蓝叫"深圳蓝",这是一种通透清澈的蓝。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近年来,深圳推出了一系列全国领先的治理措施:率先在全国实现公交车 100% 纯电动化,率先推动泥头车纯电动化,率先实施轻型车国六排放标准,治理大气污染。

今年以来,深圳通过奖励补贴淘汰老旧车 3.12 万辆,检查检测柴油车和老旧汽油车近 3 万辆次。与此同时,完成 453 家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点企业综合整治和 14 台天然气锅炉低氮改造。

▲碧空如洗,深圳湾水质清澈。

随着系列环境治理工程的落实,深圳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提升。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深圳 PM2.5 浓度为 18.5 微克 / 立方米,达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臭氧评价浓度为 107 微克 / 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 10 微克 / 立方米。1 至 8 月,深圳 PM2.5 累计平均浓度降至 16.3 微克 / 立方米,创同期最好水平;深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 168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四。

着力改善水环境,全市 310 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

"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与大气环境治理思路异曲同工,近年来,深圳还着力改善水环境。近日,深晚记者走访深圳河发现,今年以来,深圳河流域出现了基围虾、黑脸琵鹭等暗示着生态环境变好的"指示性生物"。昔日"黑臭"水体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河水和沿岸葱郁的绿植。

" 2007 年我第一次到深圳河调研,河里除了漂浮物,看不到任何生物,河水又黑又臭。"市人大代表李继朝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他到深圳河调研发现,河岸边已闻不到一点臭味。"不仅臭味消失了,河里还游弋着许多小鱼,这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李继朝说。

深圳河是深圳治水的缩影。深晚记者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市 310 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提优消劣"。截至 6 月底,深圳河河口、坪山河上垟、观澜河企坪水质断面达到Ⅲ类。全市 159 个水体、1467 个小微水体稳定消除黑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

▲阳光下,静静流淌的深圳河河水清澈。

建设固体废物处置设施,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提升的同时,深圳还将固体废物管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 建设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全力推进深圳"无废城市"建设。

在深圳申佳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各式机器轰隆隆地运转。经过多级分拣、振动压滤、双级脱水等工序,各类废弃的工程渣土、泥浆逐步变成可再生利用的建筑用砂、建筑陶瓷等材料 …… 这是深圳建筑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的的场景,也是深圳落实"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一个发力点。

深圳自 2019 年 5 月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围绕生活垃圾等六大类固体废物和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方面保障措施,系统构建 58 项建设指标,设立 100 项建设任务。截至今年 9 月中旬,深圳已初步完成 30 项年度指标,占总数 58 项的 52%;已完成 50 项年度任务,占总数 100 项任务的 50%。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覆盖率、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等 6 个主要指标达 100%,生活垃圾填埋量实现趋零填埋,房屋拆除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98%。

深晚记者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下一阶段,深圳将对标国际一流,建立先行示范的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努力把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发展优势。具体的目标是,2020 年地表水水质优良率高于 28.6%,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空气质量指数(AQI)达 96% 以上,PM2.5 浓度控制在 25 微克 / 立方米以内。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冯进容

(作者:读特记者 吴洁/文 宁杰文 张焱焱/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