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1320座公园,像1320枚翡翠错落镶嵌于鹏城的缝隙。倘若从云端俯瞰,它们像一张巨大的绿网,兜住城市的喧嚣与热浪,也兜住千百万匆忙的脚步。然而,当“千园之城”的桂冠加身,新的追问随之而来:公园除了供人匆匆一瞥,可否成为生活的背景、情感的容器、城市的灵魂?
随着《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深入实施,深圳正以系统性思维重构公园的价值内涵——不再仅将其视为休憩空间,而是作为推动生态、文化、经济与社会融合发展的战略支点。在这条探索之路上,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以下简称“园博园”)正悄然上演一场静水深流的焕新实践,为“公园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实践样本。
从“园中园”到“公园创意社交场”
园博园坐落于深圳市福田区竹子林西段,占地约66万平方米,自2004年开放以来,便以其荟萃全国园林艺术精华的格局,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地标。2005年,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圆满落幕,园博园顺利转型为永久性市政公园,开启了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2008年,它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国家重点公园”,其生态与文化价值得到广泛认可。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传统公园运营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服务供给与市民需求错位、财政投入压力增大、空间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部分区域陷入“有景无人”的尴尬境地。如何让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园林焕发新生?深圳园博园作为公园运改维一体化的首个改革试点项目,自2024年7月由特区建工园林集团承接后,通过对公园景观的修缮改造、公共绿地的管养维护、可用建筑空间的消费场景再造,一场以“内涵式发展”为核心的系统性变革由此拉开帷幕。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将园博园从“景观陈列”的静态存在,转变为“生活容器”的动态场域。通过“园子+院子”的创意构想,运营团队以中式园林院落为载体,巧妙重构空间叙事,将原本沉寂的亭台楼阁、闲置院落、破败仓库,转化为可游、可赏、可消费、可社交的复合空间。
昔日被遗忘的角落,如今飘散着咖啡的醇香;常年封闭的院落,化身为烟火气十足的坝坝茶院;废旧的仓库,则成为年轻人围炉夜话、思想碰撞的社交聚集地。空间的“焕活”,不仅是物理形态的更新,更是从“为景而建”转向“为人而生”的价值转变。
让消费回归生活本真
在园博园的更新中,商业并非生硬的植入,而是如同自然生长般融入园林的脉络。特区建工园林集团摒弃了简单引入餐饮零售的传统路径,转而以“体验式经济”为核心,打造一系列与园林意境深度契合的消费场景。
今年8月,园博园迎来“五店齐开”。薄荷园·坝坝茶以市井烟火气唤醒城市慢生活,茶客围坐院中,谈笑风生,仿佛时光在此放缓脚步。
梧桐舍那·素食馆则将园林四时景致引入室内,落地窗外绿意盎然,餐桌上的一蔬一饭皆成自然馈赠,为都市人提供了一处情绪疗愈的栖息地。
茶也潮也·新潮茶以“功夫奶茶”这一创新形式,将潮汕茶文化注入年轻语境,在几十平方米的空间里,构建出属于Z世代的“第三空间”。
画中游·汉服体验馆将闲置的“汇芳园-明德居”打造为沉浸式古风场景,让汉服成为连接古今的情绪载体,消费行为升华为文化认同的仪式。
邓家传文·糕点铺在宝芝园的快闪,则以“古法新造”唤醒儿时记忆,让味蕾成为乡愁的密码。
这些场景的共同特质,在于将“情绪消费”融入日常。人们在这里消费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氛围、记忆与归属感。这种模式,既激活了公园的空间价值,也重塑了“公园经济”的内涵。
构建可持续的公园治理新范式
园博园的探索,始终坚守“公共”与“公益”的底线。在引入市场化机制的同时,运营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公共空间商业化”与“商业空间公共化”双轨并行的模式。所有商户均需划设开放共享区域,承担公益义务,如提供平价自助设施、参与社区服务等,确保公园的普惠性不因商业介入而削弱。
与此同时,服务体验全面升级。全园游览车、代步车、充电宝、自助贩卖机等便民设施的增设,多语种标识系统的优化,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市民都能便捷游园。更值得关注的是,园博园以“Flow Garden自在园中”为品牌,提出“GARDENmate”社群概念,通过自主策划“重新识园”“科技新年”“夏日多巴胺”等主题活动,以及引入“TEDxShenzhen年度大会”“嗨太空航空航天展”“悬泉置国风大秀”等重磅IP,使公园成为时尚、科技、人文的聚合发生地。线上话题曝光量超1800万,媒体联动覆盖央媒、本地及自媒体200余家,园博园正从一个地理空间,演变为一个具有强大文化吸附力的城市公共客厅。
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得益于政企协同的高效治理机制。特区建工园林集团与管理单位共建协作治理平台,在坚持公益属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化运营的优势,通过引入灵活的企业化运作,不仅没有削弱公园的公共性与普惠价值,反而显著提升了公益服务的品质、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市场化成为公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园治理新范式。
园博园的蝶变,远未止步。未来,特区建工园林集团将继续深化“公园创意社交场”品牌,计划完成十余处景点改造,引入更多元化的业态,实现文商体旅的深度融合。智慧运营平台的加速落地,将借助AI技术探索智能导览、人流分析、生态监测等新应用场景,推动公园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跃迁。更宏大的愿景在于创新推进“公园+商圈”“公园+公园群”“公园+企业社区”三大模式,打造区域文商旅协同发展的示范标杆。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朱良骏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9月5日,作家易中天在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上发文,希望网友帮忙寻找两个曾在地铁上读书的男孩。他想请他们看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并参加电影的首映式,而其中一位小男孩就来自深圳。万能的鹏友们,如果你们认识这位2023年3月16日在深圳地铁5号线读《曹操》的小男孩,就快来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的线索吧!提供有效线索的鹏友将获得读特新闻送出的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一份哦! 【本期话题】#帮易中天寻找深圳小孩哥#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关于在深圳地铁读《曹操》的小男孩的线索,核实有效即可获得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一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将通过短信形式收集您的领奖信息,请注意查收。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学生基础,老师就不基础。你有没有遇到印象特别深刻的老师?他可能是自习课时在窗外悄悄探头的“巡逻兵”,可能是理化课上大显身手的“发明家”,可能是地理课上徒手画地图的“写实派画家”…… 即日起至9月8日中午12时,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分享你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有趣或难忘的事,就有机会赢取深圳礼盒、美团骑行卡、帆书月卡等好礼! 【本期话题】#我那“不基础”的老师# 【活动礼品】深圳礼盒、美团骑行周卡、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9月8日中午12时 【征集主题】(二选一) ①我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②老师我想对你说 【发布形式】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竖屏拍摄更佳,时长30秒以内。 【参与方式】活动时间内带话题#我那“不基础”的老师# 发布视频动态,经评选后即可获得大奖。
你试过这样漫游深圳吗?不用挤地铁赶时间,不用纠结在哪里停车,一辆单车就能载着你钻进深圳的街巷与绿道里~读特新闻联合美团.带你解锁一场特别的深圳骑行漫游季,即日起至9月11日,来读特客户端就能参与大转盘抽奖得【美团骑行卡周卡】福利! 活动奖品: 一等奖 美团骑行周卡1张 二等奖 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三等奖 读特积分50 活动规则: 1、每个账号每天免费抽3次; 2、免费机会用完后,消耗50积分获得5次抽奖机会; 3、中奖后请准确填写联系方式,我们将把兑换方式和兑换码以短信形式发送至您手机,请注意查收; 4、骑行卡兑换码有效期至9月26日,请及时兑换,逾期无效,视为放弃并不予补发;兑换后7日内可不限次数畅骑,每单60分钟内免费,超时需另行支付差额; 5、一个兑换码只能兑换一张VIP卡,重复兑换将导致兑换码失效; 6、若因您个人信息填写失误,导致您未能收到短信的将不予重发。
00:52
#读特小记者##暑假遛娃攻略#【文明实践我行动“厚德星沙益路同行”长沙县百名宝贝练摊献爱心】(特约记者刘露 通讯员姜莎 视频制作罗璇)8月29日,由长沙县爱的摆渡人义工发展中心联合通程商业广场星沙店联合发起的:文明实践我行动“厚德星沙 益路同行”长沙县宝贝练摊活动在通程商业广场星沙店温暖上演。来自长沙县的百余名中小学生化身“小掌柜”,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商品”,通过现场摆摊售卖来帮扶县域内因交通事故致困家庭学生。“本季宝贝练摊爱心款将全部用于慰问长沙县一户因遭遇交通事故而陷入困境的家庭。交通事故给家庭带来的往往是突如其来的经济与精神双重打击,尤其是对正在求学的孩子影响深远。我们的活动精准聚焦这一社会痛点,旨在通过社会各界的微小努力,为他们送去一丝温暖和前进的希望。”活动负责人罗辉女士表示。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