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用大半生拍摄中山的摄影师,走了……

中山画刊
2020-10-01 00:06
摘要

1962年,路华在中山县郊区公社柏山大队拍摄的夏收照片,投稿到《南方日报》见报,使他的摄影生涯迎来转折点

2020年9月29日上午,那个用大半生拍摄记录中山的人,走了......

路华,享年94岁

路华2019年接受采访,讲述自己拍摄记录中山的故事。

激情燃烧的岁月

路华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他的老家在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

1944年,原名路儒田的路华考入从化县师范学校。“在师范才读了一个学期,父亲就病逝了,没钱交学费只好辍学在家耕田。”同年,路儒田秘密入党,成为一名红色交通员。

在那个燃烧着血与火的年代,很多革命战士为避免牵连家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真实姓名。从18岁参加革命那年起,“路儒田”这个身份符号渐渐淡去,化名“路华”开始陪他走向更远、更广阔的人生。

1983年,珠三角农村稻草房,俗称“茅寮”。

1964年,石岐雨帽扫把社工人正在晒雨帽。

1946年,担任了两年交通情报员的路华考入新丰县一中,但隔年春返学途中遭土匪拦路抢劫,再度辍学。

1947年广东恢复革命斗争活动后,路华被派到东三支司令部,继续做交通情报员。

1948年3月以后,他被调去战斗部队,先后在增城派潭地区的迫击炮队任政治指导员,在从北、龙北地区的抗征队、平绥队、胶际队、伦敦队等,任正、副中队长,政治指导员等职务。

解放后,路华所在的连队编入东江军分区八团,后来他被选送到“广东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在东江军分区、粤中军区司令部任作战参谋。

2015年,路华获得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作战参谋拿起相机

1951年,因为工作的需要,路华开始接触摄影。

在东江军分区司令部任作战参谋时,他和侦察科的战友要经常去海丰、陆丰、惠阳、宝安等县海边防侦察地形,了解兵力布置,保卫海边防情况,也常去博罗、龙门、河源、龙川、紫金等县山区剿匪。

认识到用相机拍摄地形比手绘地形图快而准,有助于研究布置兵力的计划,路华每次外出都带相机、望远镜。

“最初使用的是全手动机械式徕卡相机,旁轴取景,重影对焦,用感光度100的135黑白胶卷。”由于当时的相机没有测光功能,在拍照时光圈大小、曝光时间全凭操作者的经验。

1964年,甘蔗田改种水稻,土地高低不平影响蓄水,需要人工调平。

“初时学习,拍了很多废片。”每当爬到山顶,从镜头里看到远处的风景都清晰可见,他都会被大好河山所感动。路华坚定了保卫祖国、留住美好风景的决心,也对摄影有了浓厚的兴趣。

上世纪50年代来到中山

1952年东江军分区与粤中军区机构合并,路华来到当时的石岐市,后来转业地方工作。

大环境相对安定下来,路华就买来一些摄影书籍,其中张印泉的 《摄影原理与实用》成了他的启蒙教科书。

1983年,石岐城区九曲河被覆盖前的真容。图为河边街路段。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禄来福来双镜头相机开始有测光连动装置,解决了摄影曝光的难题。路华的第一本影集《影像中山五十年》封面照,就是借用中山海员工会的这款相机拍下:

石岐西郊公路上,一辆载人汽车向前驶过,一个妇人远去的背影,远处的烟墩山、天上的白云清晰可见。

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个背影,这种错位感有一种别样的美。拍摄这张照片时已经是1957年9月,路华在石岐车站任职。

1973年的孙文西路。

近70载记录中山发展变迁

路华喜欢中山这座城市。用借来的相机,他陆续拍了中山的很多地方,岐江桥、烟墩山、孙文西、青云桥……

像一个诗人抒发自己的热爱,相机是他手中的笔,他尽情倾泻自己的感情,却不经意中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印迹。

1963年,圣狮大队幼儿园。

1962年,路华在中山县郊区公社柏山大队拍摄的夏收照片,投稿到《南方日报》见报,使他的摄影生涯迎来转折点。

“从那时候起,我成了一个半专业的摄影记者,专门拍摄中山农业生产的照片供给省报。”从1962年到1965年,《南方日报》共刊登了路华拍摄的15幅照片。

有时报社还会打电话到县委办公室,让人通知路华去拍摄一些指定题材的照片。如1964年,去平沙农场拍摄广州知青参加劳动的照片,就是应报社的要求。

1995年,东升镇横水渡码头。

以前交通、食宿都非常不方便,有时候去其他地方拍一张照片,要第二天才能坐车回来,因为石岐车站的一些线路一天就只有一班车。

拍摄这些照片,用的都是单位的或借来的相机。直到1982年离休后,路华才拥有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退休后喜欢什么就拍什么,人文、文化、环境、田园风光都拍。”

1987年5月,外国友人在岐江桥头跳舞。

为整理旧照81岁开始学电脑

退休后,为了能更好地整理照片资料,路华81岁才开始学习使用电脑,还跟着时代的潮流去学习使用平板电脑、微信、修图软件等。电子科技大学的几位师生感动于老人的执着,近年也不时前来帮忙,代他将一些资料用电脑保存整理。“要做好一件事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东西,光靠老经验是不行的,就好像摄影一样,不去学习了解最新的数码相机功能,怎么可能拍得好照片。”

10年前,路华82岁时出版了《影像中山五十年》,在许多新老中山人中广为流传。2018年下半年,92岁的他又出版了第二本影集。两本影集大部分是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建设、变迁的风貌。

出版第一本影集时,路华的儿子路荆提及:“为确保图片的文字说明不出疏漏,八旬高龄的父亲拿着样书小稿,逐一到照片的原址求证,访探老农、村委会等相关人士。路途远的郊区乡镇,我就用车送他去。特别是一些地方的土名,更为谨慎。”

1999年5月,斗门(属珠海)田园风光。

翻看路华的摄影作品,会生出历史的沧桑感:那弯弯曲曲的水渠、剑拔弩张的蔗林、一望无际的稻田,如今不少已荡然无存,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去年,记者采访路华,93岁的他,依然坚持拍摄。

“如果没有摄影,我的晚年精神文化生活会很空虚;不悔时光,乐在摄影中。”

对于中山来说,如果没有摄影师们的忠实记录,谁为我们留下历史的影像印迹?

编辑 刘桂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