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闻记者 林彦君(园区供图)
在光明科学城的产业版图上,恒泰裕·华南医谷的名字正与合成生物产业紧密相连。作为光明区首家经政府认定的合成生物产业园,这里已聚集28家合成生物企业(24家已通过合成生物企业认定),其中国高企业1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家、“小巨人”企业2家,综合估值超100亿元。从企业孵化到成果转化,从资源集聚到生态构建,这片产业空间正以精准服务与独特生态,成为合成生物企业扎根生长的优选之地。
恒泰裕·华南医谷。
从生命健康到合成生物
一场顺势而为的转型
恒泰裕·华南医谷的产业聚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顺应了产业发展的趋势。2017年园区动工建设时,园区核心定位是生命健康领域,致力于打造集孵化、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综合平台。2020年一期建成后,随着合成生物领域企业,特别是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孵化的赛陆医疗、柏垠生物、百葵锐生物等企业的陆续加入,园区的产业特色逐渐清晰。
“最初我们瞄准的是生命健康大领域,但入驻企业中合成生物领域的比例越来越高,从政策适配性到技术协同性都展现出强烈的聚集效应,”园区招商运营总监李冰介绍,“这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得益于光明区对合成生物产业的前瞻性布局。最终,我们成为光明区首家合成生物产业园,完成了从‘泛领域’到‘专精赛道’的转型。”
这一成功转型,也提炼出了恒泰裕·华南医谷独特的运营价值。恒泰裕·华南医谷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联合运营服务、光明科学城的政策红利、合成生物产业集群效应,叠加确定性空间保障,共同构成了企业实现指数级增长的黄金公式。
构建服务生态 打造企业“成长沃土”
转型后的恒泰裕·华南医谷,紧密围绕合成生物产业特点构建了更精准的服务生态。在科技金融方面,园区与光明区政府引导基金、深圳天使母基金深度合作,为企业提供从种子轮到成长期的资金支持;研发生产环节则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技术资源,搭建共享仪器设备平台,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这些服务如何赋能企业成长?入驻企业的真实经历给出了答案。
合成生物企业柏垠生物的成长轨迹颇具代表性:从创新中心孵化到“毕业”入驻恒泰裕·华南医谷产业园,其办公空间扩大数倍并设立中试车间,完成逾亿元融资。“得益于这里的共享实验室和政策支持,技术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加速成长,服务生态带来的成本优势同样显著。“很多园区租金看似低廉,但PCR实验室、危废品处理等配套要企业自掏腰包,”入驻企业壹宏基因创始人孙相鑫坦言,“恒泰裕·华南医谷的现成配套一年至少帮我们省几百万元,加上政府每年的合成生物企业补贴,综合成本大大降低。”赛陆医疗副总经理王琦也深有体会:“去年芯片量产时,园区上下游企业48小时就完成了物料供应,这种基于产业集群的效率优势,正是我们扎根于此的关键原因。”
创新招商与空间赋能构筑未来产业高地
在拓展影响力方面,恒泰裕·华南医谷积极创新招商策略。园区近期持续拍摄招商视频,通过记录园区动态、企业访谈和政策解读,让恒泰裕·华南医谷的产业生态触达更多企业,视频传播的效果正在显现。
李冰告诉记者:“就在采访后不久收到消息,又有一家合成生物企业表达了入驻意向,这正是我们通过内容传播扩大影响力的成果。”
目前,园区一期16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二期8万平方米正在规划建设,将新增人才公寓和生命科学总部空间。园区提供从共享卡位到10米层高工业空间的全场景选择,无论是初创团队的孵化需求,还是成长期企业的中试、生产需求,都能在这里得到满足。
“我们70%的合作伙伴都在步行5分钟范围内,前不久刚与园区3号楼企业联合申报政府项目,这种效率在其他地方很难实现。”孙相鑫的话有力地印证了园区“圈层生态”的独特价值。
随着光明科学城建设提速,以及中山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等优质智力资源的加速集聚,恒泰裕·华南医谷充分发挥“科研+产业+资本”的三重优势,向打造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稳步迈进,持续为光明科学城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