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鱼鳔”? 医生提醒:囊肿有以下特征,要警惕!

深圳特区报记者 帅文清 通讯员 黄坷 于钦长 黄诗栋 文/图
08-18 20:0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医生,我平时没觉得身体有不舒服,怎么会长出这么大的东西?”42岁的林女士听到体检结果时,整个人愣住了。

她是潮汕人,住在深圳多年,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生活规律,唯独嗜好海鲜。可一次公司组织的体检,却让她发现胰腺尾部藏着一个9厘米×4厘米、形似“鱼鳔”的巨大囊肿。

更让她心慌的是,医生告诉她——囊肿位置紧贴脾动脉和左侧肾上腺动脉,与胰腺尾部“抱”得很紧,手术风险高,稍有不慎可能大出血,甚至需要切除脾脏和胰腺尾部。

那一刻,平静的生活仿佛骤然涌起暗流。

辗转打听,她遇见了“敢接刀”的团队

林女士拿着CT结果,心里七上八下。她咨询了几位医生朋友,得到的回复几乎一致:“位置太深,紧邻大血管,风险太高,必须找处理复杂胰腺手术经验丰富的专家。”

CT显示:占位位于胰腺尾部与脾脏下极之间,上方紧贴脾动脉,背侧邻近左侧肾上腺动脉;囊肿约2/3周壁与胰腺尾部实质紧密粘连。

这句话让林女士意识到,自己必须找到“真正的高手”。

经过多方打听并辗转深圳多家三甲医院,她得知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南山医院”)肝胆胰腺外科在复杂胰腺手术方面经验丰富,便抱着一线希望前来就诊。

入院后,医院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MDT)。在肝胆胰腺外科主任医师高金亭主持下,肝胆胰腺外科、放射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仔细研判林女士的病情。

肝胆胰腺外科副主任医师黄诗栋反复审视影像资料后,谨慎而坚定地表示:“虽然位置深、毗邻重要脏器,但从影像结果来看,边界还算清楚,有机会完整剥除,保住脾脏,不损伤胰腺尾部。”

短短一句话,让林女士心头一松。

经过与林女士及家属沟通,团队最终决定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微创腹腔镜下胰腺尾部囊肿剥除术,兼顾微创性与快速康复。

手术室里,刀尖上的“解围”

手术当天,黄诗栋带领团队,借助先进的3D+4K荧光腹腔镜系统,通过5个微小切口建立操作通道,在高清立体成像的辅助下开展精细操作。

主刀:黄诗栋医生(左二);一助:王士凯医生(右一);二助:陈嘉童医生(左一)

“林女士的病情隐匿,无明显症状,容易延误发现。”黄诗栋表示,囊肿体积巨大且性质不明,需严防破裂;其位置紧贴脾动脉和背侧肾上腺上极,操作空间极为狭小,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脾破裂、出血、胰瘘等严重并发症,微创手术难度极大。

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手术团队精准分离了囊肿与胰腺、脾脏及肾脏脂肪囊之间的致密粘连,成功剥离并取出囊肿,完整保住了胰腺尾部和脾脏,术中出血极少。

术中完整切除的胰腺囊肿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符合胰腺良性囊肿,考虑为前肠囊肿(重复囊肿),无须进一步放化疗。

“这是一个值得托付、信任的团队”

术后,林女士恢复顺利,很快就能下床走动。出院那天,她和家人特意送来锦旗:“是南山医院给了我专业的判断、精准的手术,还有温暖的护理,这是一个值得托付、值得信任的团队。”

与患者合影,图右为肝胆胰腺外科副主任医师黄诗栋

小贴士:胰腺囊肿不可掉以轻心

胰腺囊肿是胰腺内囊性病变的统称,常见类型包括由胰腺炎引起的假性囊肿,以及真性囊肿,如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IPMN等。胰腺囊肿尽管多数属良性,但若具有以下特征,则需警惕恶变风险:直径超过3厘米或短期快速增大、伴有壁结节或囊壁不规则、囊液检测显示CEA/CA19-9升高,或患者存在高龄、胰腺癌家族史等情况。

对此,肝胆胰腺外科主任缪丁丁教授建议:每年通过B超、CT或MR(磁共振)进行一次胰腺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必要时可通过超声内镜(EUS)或囊液分析进一步鉴别诊断。

近年来,南山医院肝胆胰腺外科在缪丁丁教授带领下,持续推进微创四级手术标准化与复杂胰腺疾病个体化治疗方案。本例成功实施的巨大胰腺囊肿剥除术,不仅体现了团队在精细解剖、风险控制和围术期管理上的实力,也标志着南山医院在“巨大复杂胰腺良性肿瘤切除保留重要器官”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终审 余晓泽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帅文清 通讯员 黄坷 于钦长 黄诗栋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