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肖欣静
8月18日,深圳市龙华区阳台山东地铁站A出口的人行道旁,一块崭新的蓝色指示牌引人注目。牌子上清晰地标注着“电动自行车停放严管区(一类)”字样,并注明管理规则:“未在划线区域内停放或在划线区域内连续停放超过3天的电动自行车,将被迁移至指定临时停放区。”牌子的左下方还附有“寻车二维码”,方便车主找回被迁移的车辆。这一举措标志着龙华区对电动自行车乱停放问题的系统性治理行动正式启动。
此次龙华区专项整治行动的一大亮点,在于以技术突破为核心支撑。“我们在城管领域率先创新引入三维场景重建技术,构建起智能化、高精度的电动自行车停放识别体系。”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联合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依托本土科技企业的技术力量,以“数智治理”为重要抓手,通过技术革新提升治理效能。
采用的AI 3D建模技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新兴的实时三维场景重建技术,其核心源于点云渲染优化和概率辐射场建模。相较于Mesh建模、体素渲染等传统技术,该技术兼具高精度、低算力开销的显著优势,且支持动态目标跟踪与更新,已成为数字孪生、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借助这一技术,能够精准还原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景,精准识别车辆位置、停放时长等关键信息,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识别长期停放的电动自行车,为科学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此次行动覆盖龙华区全域6个街道,首批试点共设8个点位,包括阳台山东站、元芬、龙华、清湖、观澜湖、松元厦、白石龙、长湖等重点地铁站周边区域。龙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借助科技力量,探索解决电动自行车乱停放问题的新路径。
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现象在深圳尤为突出。以阳台山东站为例,作为深圳地铁6号线的最大客流站点之一,工作日日均客流达6万人次,周末更是突破8万人次。庞大的客流量催生出1.5万辆电动自行车的停放需求,而区域内规划车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尖锐。此前,地铁口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现象屡见不鲜,行人通行困难,甚至有市民调侃:“英雄难过阳台山东,过个马路像跳芭蕾。”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清湖地铁站D口,公交站禁停区被电动自行车占据,公交车无法正常进站,乘客不得不穿行“车阵”到马路中央上车。
电动自行车乱停放不仅影响市民通行,还存在安全隐患。2024年以来,市民关于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的投诉持续增加,地铁口周边成为重灾区。治理过程中,“管理者缺乏有效抓手、市民无章可循、社会面未形成共识”成为三大难题。龙华区此次推出的严管措施,旨在通过划定严管区、明确管理规则、引入科技手段等方式,破解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为市民营造更加有序、安全的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