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杰 通讯员 王文秀 赵晓莉/文 记者 张彩玲/图
“以前这儿人车挤成一团,经常感觉无路可走;现在车辆整整齐齐,走起路来心里踏实多了!”清晨8点的坪洲地铁站B口,赶着上班的龚女士望着秩序井然的人行道路,话语里满是赞许。
作为西乡街道活力商圈,大仟里商圈周边居住人口近12万,然而,庞大的人流也带来了市容管理、交通秩序管理等挑战,每到出行高峰,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交通拥堵、人车混行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为回应市民对高品质城市环境秩序的期待,西乡街道以党建为引领,通过部门社区联动、青年志愿者参与等方式持续开展治理,曾经的交通“堵点”,正变成城市治理的“亮点”。8月13日,记者跟随社区工作人员,实地探访商圈环境秩序的新变化。
强化部门社区联动
凝聚治理合力破解环境难题
大仟里商圈毗邻坪洲地铁站,周边人口密集、诉求多元,环境秩序整治工作挑战重重。西乡街道党工委坚持“一盘棋”,整合城管办、交安办、社区、网格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环境秩序整治工作。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坪洲地铁站周边科学设置了共享单车停放区、清运区以及外卖车暂停区,通过隔离护栏与地面标线,将电动车及单车停放区与行人通行区域实现物理分隔,通行边界一目了然。
同时,街道城管办工作人员、城建办工作人员、网格员、麻布社区工作人员以及西乡社区、径贝社区抽调骨干力量分别驻守在不同区域,多方协同合作,共同维护周边交通秩序。
对于乱停放的车辆,由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开展清理,对堵塞道路的共享单车第一时间联系相关企业,逾期未清则拖移处理,实现“快处快清”。
“坪洲地铁站周边人流量极大,日常管理压力巨大。”麻布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今年2月起,该社区“两委” 班子带队,组织工作人员在地铁站周边等重点点位值守,现场开展宣传劝导,并及时引导共享电动车、共享单车规范停放。与此同时,该社区还通过清除灌木丛、拓宽停放区域、新增停放区及缓冲区等措施,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扩充车位供给。
随着一系列治理举措落地见效,大仟里商圈周边电动车和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现象显著改善,片区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很多市民看到现场电动车停放整齐,也会主动将车辆摆放好,还有一些市民走过畅通路口时,会对汗流浃背的工作人员轻声说一句‘谢谢’。”麻布社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以党建品牌为抓手
凝聚青年志愿者力量投身环境整治
在大仟里商圈周边的坪洲地铁站A口,记者看到,一些身穿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正投身非机动车秩序维护志愿服务。他们与工作人员一道,将歪斜停放的车辆逐一扶正,还向前来停车的市民提示规范停放要点,在他们的努力下,即便在早上两小时的出行高峰时段,行色匆匆的路人也能畅快通行。
这些活跃在街头的青年身影,正是商圈环境秩序整治中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西乡街道团组织积极响应党工委部署,做到中心工作开展到哪里,团组织就跟进到哪里。
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是,大仟里商圈周边青年占比达80%,西乡街道团工委敏锐捕捉这一治理特点,锚定“青年主体”这一关键抓手,充分发挥大仟里商圈团委的作用,以“青力青为”党建品牌为引领,发动青年志愿者力量投身环境整治,组织青年志愿者常态化参与电动车违停整治、环境清洁等志愿活动,已开展近500班次志愿活动,参与人数近1000人次。
为激发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热情,西乡街道团工委创新组建“青年志愿者友好商户联盟”,吸纳80余家餐饮、零售、文创领域商户加入,为各级优秀志愿者、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等群体提供专属折扣、实习机会。
另外,面向跨区通勤青年,西乡街道商圈团委精准施策:开设粤语、创业指导等38门青年夜校课程,并引入“AI宝就业魔方智慧舱”,24小时提供AI简历生成、模拟面试等服务,实现“安居”与“乐业”的双向奔赴。
值得关注的是,商圈团委还通过每月一次的青年议事会、“青年有话说”等形式,广泛征求青年对商圈发展、服务提升、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让更多青年从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对于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商圈团委则建立了“收集意见-形成机制-落实成效-监督”的闭环机制,联动社区、街道党委以及街道各职能部门积极推动落实,推动坪洲地铁口B出口建立了分流机制、人行道设置了护栏、机动车道上设置了非机动车专用车道,确保了人车分流,让曾经的拥堵点变成了安全区。
接下来,西乡街道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探索更多切实可行的环境秩序治理路径,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也期待每一位市民成为文明秩序的参与者、守护者,让这份“畅行安心”的美好风景长久保持下去。
记者点评:
让群众笑脸成为最美风景
西乡街道大仟里商圈的环境蝶变,是一幅党建引领、青年赋能与民生温度交织的生动图景。从坪洲地铁站曾经的“人车混战”到如今的“有序畅行”,治理效果藏在群众的笑容里。
党建引领下的治理打破了部门壁垒,城管、社区、网格等各部门协同作战,科学划分的停放区、隔离护栏与“快处快清”机制,让物理空间的秩序感直抵人心。更动人的是青年力量的参与:近千人次青年志愿者用红马甲绘出风景线,从扶正单车到引导停放,他们让“治理对象”变身“治理主角”,商户联盟与夜校课程更让青春活力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
事实上,从清除灌木丛拓宽车位,到根据群众建议设置非机动车道,每一处改造都回应着群众的“急难愁盼”。当市民主动规范停车、对值守人员道声“谢谢”,这些细节恰是治理成效最鲜活的注脚——基层治理的目标,就是让群众脸上绽放更多笑容。
期待人人出力、户户参与,共同推动居住环境增“颜”提“质”,让城市更加宜居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