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教授王佳力做客“光明大讲堂”

08-13 08:04
摘要

揭秘运动关节治疗前沿科技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熊丹丹 通讯员 黄敏 黄杨慧 文/图

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为了让公众在畅享运动乐趣的同时,科学认知运动损伤、了解运动关节治疗的前沿研究,日前,“光明大讲堂”特邀中山大学教授王佳力带来《运动关节的“伤”与“愈”:从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研究看运动关节疾病的治疗突破》主题讲座。讲座聚焦半月板撕裂、软骨磨损等难愈性运动损伤的治疗挑战,向听众展现了运动关节的治愈前景,为他们应对运动健康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

中山大学教授王佳力做客“光明大讲堂”。


“运动医学与个人有何紧密联系?”王佳力以此为切入点,从深圳的人口结构展开分析:2024年深圳常住人口1700余万,平均年龄32.5岁,年轻化的人口结构意味着庞大的运动人群,而运动在带来健康的同时,也可能引发肩关节疼痛、跟腱撕裂等运动性损伤。他特别提及近日深圳首家“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概念验证中心”的成立,该中心通过链接实验室成果与企业研发加速技术转化,正是为了应对这类日益突出的健康问题。

随后,王佳力解析了常见运动性损伤的成因及治疗挑战。他以关节炎为例,解释初期炎症会导致关节滑液中的透明质酸分子质量下降(关节滑液本可以保护肌腱),降低关节润滑性。他强调:关节损伤无法逆转,现有治疗仅能通过调控中枢神经缓解不适,而药物也仅能控制炎症,无法修复磨损的软骨。提及半月板的治疗技术,他阐述道:半月板因缺乏血管无法获得营养供给,修复难度极大。临床采用的线板缝合仅能实现物理固定,无法促进自身修复,还会形成纤维排列杂乱的瘢痕组织,属于“病理性修复”;若发生不规则撕裂,医生往往直接切除——而作为膝关节“缓冲垫”的半月板一旦缺失,会加速软骨磨损。

讲座中,王佳力重点分享了当前针对运动关节疾病治疗的前沿研究:从菠菜叶绿体提取的类囊体纳米单元,经软骨细胞膜包裹后注入关节腔,能在光刺激下产生能量分子,滋养受损软骨;新型压电材料植入技术,能利用运动压力或超声波刺激产生微电流环境,促进组织再生;生物活性复合胶水可实现半月板生理性修复;结合3D打印支架与干细胞技术构建功能性类半月板组织,替代受损部位;更有研究通过光感技术靶向调控中枢神经核团,远程影响组织修复进程……这些研究从能量供给、微环境调控、结构替代、神经调控等多维度,为运动损伤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最后,王佳力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结。他强调,探索科学问题需要多方协作,而人类的想象力是科学发展的边界,只有将想象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解决临床问题。

在互动环节,现场听众提出了机器人关节融合、老年人关节疼痛、运动防护等问题,王佳力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与临床交流心得,给出了专业且有针对性的解答,让更多人在运动健康领域受益于科技进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