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站的候车大厅,旅客匆匆而行,交织如梭。就在这座华南地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旁,有一个与它同龄的社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这里的志愿者们,或在雨中为旅客撑起一把伞,或在除夕夜与独居老人一起包饺子,或在课后时间为外来儿童讲绘本故事……一个个看似平凡的瞬间,汇聚成温暖洪流,让北站社区在全国志愿服务领域崭露头角。
不久前,中央社会工作部举办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发布仪式暨现场交流活动。北站社区作为广东省唯一受邀现场交流的先进典型代表,也是深圳唯一获评“全国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的单位,在全国舞台上分享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志愿服务经验。
党建引领 志愿红铺满社区角落
“我们用‘微服务’撬动‘大治理’,让五湖四海的追梦人在这里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发布仪式现场交流环节,社区党委书记郑阳的一句话,道出了北站社区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
在北站社区这片4.2平方公里土地上,承载着5.8万常住人口,融合30余个政府部门、11家上市公司与多元居住形态。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动力,将这些散落的力量通过志愿服务“拧”成了一股绳。
北站社区以“党组织联席会”为纽带,联动辖区51家企事业单位,构建起“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动”的志愿服务平台。社区党员100%参与志愿项目,常态化开展文明劝导、邻里帮扶等服务。
“90后”退役军人潘锦城是“深圳北站先锋服务队”的一员。春运期间,他和服务队队员坚守到最后一班列车发车,用粤语、客家话、四川话等多种方言为旅客答疑、引导乘车,成为大家眼里的“移动翻译机”。
多元协同 全民参与绘就共治图景
北站社区志愿服务的活力,来自于“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同力量。让不同群体在志愿服务中各展所长,社区培育孵化了“群防群治”“邻里守望”等8支专项队伍,年均开展服务活动5000余场次。
加入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后,居民尹淑玲常常要去社区独居老人家看看。这支队伍以“低龄老人结对高龄老人”为模式,常年为社区百余位独居老人提供上门清洁、陪诊买药服务,用点滴关怀温暖老人们的晚年生活。
深圳外国语学校附属圣华幼儿园园长冯婷婷是党员志愿者中的一员,多年来她与社区结对共建“课后四点半”课堂,每天下午为外来儿童读绘本、辅导作业。同时,开办暑期“空巢儿童快乐营”“隔代教育”小课堂,用陪伴化解孩子们的适应难题。
创新机制 让志愿服务长久发热
社区内的居民、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各展所长又“亲密”联动,碰撞出了志愿服务的蓬勃生命力。而如何让志愿服务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发展?这离不开完善的机制护航。
目前,北站社区构建了“激励—回馈—成长”全链条机制:设立“最美志愿红”积分制度,社区年均兑换积分超10万分。每年举办“一社三会”年度表彰盛典,评选“志愿之星”“共治之星”“最美北站人”,提升志愿者的获得感和荣誉感。年均开展20余场志愿者团建活动,切实提升志愿者归属感。实行“岗前培训+专项提升”机制,每年开展应急救援等培训40余场,累计培训志愿者1500人次,让服务既专业又贴心。
如今的北站社区,已形成党员带头、居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志愿服务生态。千万个志愿服务瞬间,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成为“最美”志愿服务荣誉的温暖底色。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