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丽/文 慧子/图
在江西上饶广丰区大南的第一天,自然醒来,拉开窗户,看到对面院子的阳台上挂着一个秋千,想象着躺在上面优哉游哉的画面,原来当地人的生活可以这样不慌不忙。
马家柚。
简单洗漱后,当地学校的方校长已在宾馆楼下等着我们,说“我带你们去吃炒粉,他们家的炒粉是大南最好吃的。”穿过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时,雨点突然砸了下来,卖菜的阿婆们用塑料袋盖在菜上。
炒粉店在菜市场的尽头,红色雨棚被雨水敲出了响声,老板穿着灰色的短袖,脖子上挂着一条浅黄色擦汗毛巾,手里的铁锅在上下舞动,铁勺一会在锅里翻粉,一会在旁边的料理台移动。老板娘则在一旁泡粉,并一份一份装好到盘里。夫妻俩就这么默契地配合着,完成一份又一份的炒粉,从进店到离开店,两人手中的动作都未曾停下。
在等待早餐的间隙,大雨刷刷来临,冲刷掉所有的污垢、疲惫,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
随后,公益人士曾老师冒着大雨往返了三趟载我们来到大南明德书院。这是一所由当地博士募捐的公益书院,据说整个广丰区有三十多所,而大南是运营最好和藏书最多的一所。这所书院是由方校长家的一间祖屋改造而成,橘黄色的灯光、木质的书架、泛黄的书籍,都在向我们昭示这里的底蕴和历史。
门口的公示上写着每天的开放时间,不由得感慨,这里的孩子是幸福的,在数字媒体如此盛行的时代,还有这样一个角落来让人身心安静。听曾老师说,平时放假的时候经常有孩子来这里看书,暑期的时候,甚至还有大学生来这里复习、备考。这所小小的书院,滋养着一批又一批的大南学子。
屋外的雨声还在继续,屋内书香与墨香肆意。我到书架上拿下一本《现代散文精品鉴赏》,一下子就被那些文字所吸引,鲁迅先生的秋夜,杨振声老师的书房的窗子,郭沫若老师的银……我爱不释手地把这本书放到了包里,背回宾馆继续读。
雨后的大南街道更加清新、碧绿,行走在主干道上,发现马路两旁种的都是统一的柚子树——马家柚。据说大南是马家柚的发源地,在马家村还有棵树龄218年的“母树”,是在原有古树枯萎老化后,从树根部重新发芽再生而成。现在依然能开花结果,它的繁衍,让马家柚成为这座城市的绿色名片。
据当地人介绍,每年11月,马家柚成熟时,镇上会举办“马家柚文化节”,让远在外地的游子也能品尝到家乡独有的味道,除了鲜吃,还可以做成咸柚子、柚子皮糖、蜂蜜柚子茶等。
明德书院的落地,是这座小镇读书人的延续,而马家柚的蜕变,是这座小镇向外拓展的桥梁。
晚饭后,我们一行人在这座小镇漫步,空气里还飘着淡淡的味道,像是柚香,又像是书卷气,这些味道汇集成人间烟火气,让大南人带着底气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