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钳工学徒到全国技术能手,张树刚用20多年镌刻出中国制造的时代精度

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08-02 18:4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车间里的“模具匠魂”

深圳宝安的盛夏,数控机床的嗡鸣声与注塑机的运转声交织成工业交响曲。张树刚正站在数控机床前,指导着生产环节中的技术难点。

从钳工学徒到全国技术能手、广东省首席技师,从技术攻关到传承使命,张树刚用20多年光阴,在“毫厘之间”的精密领域,镌刻出中国制造的时代精度。

跨界:从毕业生到模具车间的破茧之路

20多前,一张机械图纸改变了张树刚的人生轨迹。彼时,毕业后南下在深圳宝安当普工的的张树刚参加一场钳工的应聘,如果被聘用,工资将是普工的一倍。

“ 全场的应聘者中只有我一人能看懂图纸,甚至还能画图。”张树刚顺利成为了一名钳工学徒,走上了技能成才之路。

钳工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领域。划线、錾削、锯削、锉削、刮削、研磨……这些技能都要熟练掌握。年轻的张树刚日以继夜地泡在车间,虚心让老师傅请教,打磨自己的技艺。随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他开始自学工艺设计。他从二手书摊淘回专业书籍,自学使用PROE/UG等设计软件,还自动请缨参与到研发设计部门工作。

这份"笨功夫"很快有了回报,除了技术过关,张树刚还展现出了强大的沟通协调能力,公司不少难啃的项目陆续被解决。他在行业内也开始有了名气。

攻坚:86项技术瓶颈里的“深圳方案”

2008年,张树刚迎来职业生涯的关键跨越——他入职鹰星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从零开始组建公司设计研发部,带领团队专攻手机及电源电子产品的塑胶模具开发。

无数次,张树刚带着设计研发部反复讨论敲定新模具的设计方案,有时候为了确定一个具体参数,他们要反反复复计算几十甚至上百次……凭着在工作中不怕困难不服输的执着和对科研创新的追求,张树刚逐步从塑胶模具的行业小白成长为专家,带领团队在设计研发、技术攻关的道路上屡攀高峰。

张树刚攻克了86项长周期瓶颈问题,首创了“一种改变顶出方式的模具结构”,该成果通过浇注系统直接抵达产品内部,改变了塑料分子的耦合机制,降低了孔洞结构产品因分子融合而容易断裂的风险,入选全国总工会职工技术成果一等奖。

他先后主持“广东省共享通讯塑胶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工业智能工作组正式成员单位鹰星项目组”“深圳市、宝安区张树刚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张树刚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其中,张树刚首创“共享通讯塑胶模具”,他带领团队将模具通用部件标准化,将电子通讯产品模具开发周期从25天压缩至15天,为企业大幅提高生产率。“深圳市张树刚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选全国机械建材冶金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张树刚劳模和工匠工作室”入选“全总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中国职工技术协会职工创新工作室”等。

传承:从“一人强”到“一群强”的匠心播种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国工匠”,更需要“工匠军团”。

如今的张树刚已经是鹰星公司的总工程师。只要周围的工人有任何疑难杂症,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设计上的,张树刚都会第一时间主动为他们答疑解惑,让他们在创新的路上少走弯路。

张树刚带领团队,平均每月开发20余项目,从实践中传授的不仅是技能,更是工匠之心的传承。他依托鹰星公司建立了“深圳市张树刚技能大师工作室”,将自己积累下来的技术,通过编写设计手册的方式,传承给模具行业的年轻新人。除此以外,张树刚还担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校外导师,先后成功培育1名高层次人才、1名工程师和61名技工。

今年7月,张树刚荣获广东省“首席技师”称号,可享待遇比肩公司高管。彼时,他已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深圳高层次专业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深圳鹏城工匠、深圳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首席技师是荣誉,也是新起点,肩负着更多的责任,承担着更多的技术攻关人物,更要担起传承行业薪火的责任。”张树刚表示,未来将联合高校一起攻关更大的技术难题,联合培养更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深圳是技能人才成长的沃土,在这里,技能点亮人生、技能强国都不是梦。”张树刚深情寄语年轻人:“不要怕坐冷板凳,耐心把小事做好,久久为功,终有一天会得到认可,实现梦想。”

编辑 温静 审读 李斌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吴德群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