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大展”明天亮相 记者提前探营敦煌文物“天团”风采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实习生 周诗睿/文 记者 周红声/图
07-25 14:3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一睹敦煌文物“天团”风采。

备受瞩目的“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大展”将于7月26日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为粤港澳大湾区观众带来跨越千年的敦煌文化艺术盛宴。7月25日,大展正式开幕前一天,敦煌研究院专家及媒体记者齐聚展厅,率先探秘这场文化盛事,一睹敦煌文物“天团”风采。

展品丰富,未展先热

作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文物数量最多的敦煌文化艺术大展,此次展览未展先热——3000张秒杀票、2万张早鸟票一经开售即告罄,开放预约通道自7月21日开启以来,热度持续高涨。连日来,展览布展工作紧锣密鼓进行:为迎接158窟涅槃佛像、275窟交脚弥勒菩萨等大型展品进场,南山博物馆首次拆除展馆大门布展;文物押运专车跨越千里,将珍贵文物安全护送抵深;专业布展团队全力以赴,力求呈现最佳观展体验……

本次大展展品共205余件/套,包括数字复原洞窟6个、临摹彩塑4件、壁画临摹品60余幅、珍稀文物真迹80余件套。展览通过“丝路明珠”“佛国圣境”“人间万象”“石室宝藏”“考古探秘”“众心一念”六个部分,结合实物与多媒体展示,全方位、深层次呈现敦煌文化的深邃内涵。观众若在每件展品前停留30秒,需要近2小时方能粗略看完展览全貌。

六座复原洞窟还原“敦煌秘境”

步入展厅,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六座复原洞窟,多为特级保护洞窟,第3窟和第285窟属于不开放洞窟,莫高窟年代最早的第275窟更是首次实现数字化整窟输出,第320窟壁画全部都是临摹壁画。在敦煌研究院讲解员的生动导览下,观众得以深入佛国圣境,在壁画肌理与彩塑神韵中探究“石窟中的秘境”,直观感受不同时期敦煌石窟的风采神韵。

第275窟是莫高窟现存最早、开凿最早的北凉三窟之一,窟内主尊交脚弥勒像通高达3.34米,是北凉时期塑像中最大的一尊,也是莫高窟近2400尊塑像中年代最早的塑像之一。纵观275窟雕塑和壁画,可以深刻感受到敦煌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得印度艺术、西域艺术及诸佛教艺术在这里与中国传统艺术互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敦煌石窟艺术。

而仰望西魏时期莫高窟第285窟窟顶,入眼即是满天诸神,如登仙境,这里被誉为“中国的万神殿”。窟内有西魏大统四、五年造像题记,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纪年,佛龛主壁的域外菩萨与窟顶的中原神灵共聚一堂,中原风格与西域风格在此并存交融,此窟为不开放特级保护洞窟。

中唐时期的莫高窟第158窟以“最美涅槃佛”而著称,走进窟内,巨佛静卧于佛床之上,双目半闭,唇含笑意,深刻表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洞窟西壁壁画的举哀者像与卧佛相呼应,气氛肃穆,令人动容。

走进盛唐时期的莫高窟第320窟,盛唐气象的富丽繁盛之态扑面而来,在这个洞窟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西壁龛内的塑像艺术,原塑有佛陀、弟子、菩萨像,现仅存浮塑背光、一弟子、二菩萨,塑像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近观塑像,能感受到佛国世界就在眼前、近在咫尺,庄严神秘的宗教气氛极具感染力。

莫高窟第3窟则是莫高窟元代最重要的代表窟,也是不开放特级保护洞窟,是敦煌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南北两壁各画千手千眼观音像,洞窟虽小,艺术水平极高。

来到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此窟历史令人扼腕痛惜,小小斗室内曾藏有近900年的7万余件文物,其中写本年代最早为东晋,最晚为北宋。但因种种原因未得到及时保护,致使文物流失到英、法、美、日、俄等多国,藏经洞文物在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国宝荟萃,珍品文物组团“南下”

探展现场,观众俨然参与到一场敦煌国宝珍品的盛大聚会,从中系统了解到敦煌艺术的发展历程。展览集结了北凉石塔、回鹘文木活字、蹲狮砖等14件国家一级文物,禅定佛像、《全天星图》等敦煌珍品;展出壁画更是弥足珍贵,多为上世纪40—50年代敦煌研究院的前辈艺术家们临摹珍品,具有极高代表性。

14件国家一级文物承载敦煌厚重历史与艺术价值,令观众大开眼界。北凉石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塔实例,其造像内容、文字、图符和艺术风格,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佛教与中国传统信仰融合,并逐步展现中国特质。隋代蹲狮砖作为敦煌画像砖代表,集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之大成,是研究我国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回鹘文木活字是莫高窟北区出土文物,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也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含有以字母为单位的活字实物,开创了拼音活字印刷的先河,是世界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入选“国家宝藏”的《酒帐单》,这部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的残卷《归义军衙府酒破历》,因历史原因被一分为三,首段藏敦煌研究院,中段经日本回流后入藏敦煌研究院,尾段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如今借助数字技术终得“影像合璧”。《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是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唐代宫廷写经,与《千手千眼观音治病合药经》并称“敦煌医学双璧”,为研究中古佛教医学实践的核心文献,尤为珍贵的是,该写经不见于现行各经藏收录,唐以前和唐以后均不见此经流行,藏经洞出土的是孤品。

多件珍贵展品是敦煌莫高窟这座文化艺术宝库璀璨魅力的缩影。展出的第259窟禅定佛像是莫高窟塑像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敦煌最美禅定佛”,禅定佛像结跏趺坐,两眼前视,嘴角露出一丝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传递出强大的平和与安静,这抹发自内心的微笑比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早了约一千年,观之能深刻领会“心净则国土净”的境界。《全天星图》(原件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是现知全世界最古老、星数最多的星图,敦煌星图绘制700多年之后,欧洲才出现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星象图,令今人惊叹于古人在没有望远镜的时代如何清晰绘制出此图,一代代人探索天空矢志不渝的决心也在文物中得以具像化。

展览展出壁画凝聚了几代敦煌莫高窟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与千年壁画对话的结晶,是敦煌艺术研究的重要部分。其中,常书鸿临摹的莫高窟257窟《鹿王本生》原壁画是莫高窟最优美的壁画之一,也是本生图这一题材中,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壁画,这幅横卷式的连环画从两端向中间发展,突出了画面中央九色鹿昂首挺立向国王陈诉场景。常沙娜临摹的西魏第288窟《白衣佛说法图》是其在敦煌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此题材在敦煌壁画较为少见,画中佛像衣纹犹如出水薄纱,即画史著名的“曹衣出水”,壁画临本保存完好,晕染痕迹犹在,保留了犍陀罗佛像衣纹的影响。段文杰、李复临摹407窟《三兔飞天藻井》以其“神秘三兔”图案跨越千年,贯穿于四大宗教之中,被广泛应用在不同宗教的建筑和器物装饰画中,画中包括三兔在内的所有元素,无一例外都是黄金分割比例,莲花中三兔盘旋追逐的装饰图案,使静止的图案呈现出了动的情趣,构思精妙绝伦。

可聆听、可触摸、可感知,立体体验敦煌文化

本次探展之旅中,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富文物,形式多样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也为观展增添了无穷乐趣。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推出的莫高窟第285窟数字沉浸体验,借助利亚德公司支持提供的4K高清屏,观众可以身临其境穿越到精美绝伦的壁画世界,打破时空束缚;南山博物馆二层中庭的“衣见敦煌”互动体验,还可以从30多套AI生成的敦煌主题服饰自由选择,现场拍摄敦煌壁画同款数字写真,亲身感受敦煌服饰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展览期间观众还可以参与到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公教活动:多位敦煌学名家受邀开展专家讲座;遇见壁画修复、泥坯画、活字印刷等公教课程与敦煌文化艺术讲堂定期开展;周末亲子专场、服饰专场等各种专题活动与节日主题活动轮番上阵。

7月26日本周六下午,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博士崔中慧将受邀在南山博物馆报告厅带来主题为“石窟万象:从敦煌看世界、悟人生”的精彩讲座。讲座将从俯视、仰望、凝视等多元视角观照敦煌艺术,引领观众从佛教世界观回到现实生活,感受其跨越千年的慈悲情怀与对生命无尽的关怀,体味敦煌艺术包罗万象的庄严佛国与人间情味。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何涛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实习生 周诗睿/文 记者 周红声/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