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大学“同心筑梦”青马学子实践团分赴福建龙岩、广东梅州,重走闽粤赣“红色交通线”。据悉,这条交通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建立的秘密地下网络,用于沟通党中央与各革命根据地,打破敌人封锁。重走此线,不仅是对770余公里历史地理通道的一次跨越,更是一次精神传承之旅。
这支由广州大学15名学生骨干组成的团队,在红色交通线核心区开展社会实践,在闽粤大地上寻访革命足迹、深化校际合作、赋能乡村教育,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其首站深入龙岩革命老区,这里不仅是长征零公里处,更是红色交通线闽西段的关键枢纽。
该团队成员先后走访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红军长征第一村)、松毛岭战役遗址、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陈列馆、邓子恢故居、古田会议会址等革命旧址,通过实地参观、情景教学和专题研讨,沉浸式体验红色历史。在中复村,队员们聆听1934年松毛岭阻击战的壮烈故事,触摸红军桥上的“生命等高线”。在古田会议会址,队员们重温“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历史,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以“红色交通线”为纽带,该实践团还深化校际协同,赴龙岩学院开展合作交流。两校师生代表围绕共青团工作融入大思政体系建设、实践育人、新媒体建设及校园文化精品打造等话题深入研讨,并正式签署两校共青团合作备忘录。
此前,两校已在“理论共研、组织共强、人才共育、发展共促”方面积累共识。本次签约在两校之间构建起“湾区视野+苏区精神”的共融模式,进一步夯实共建基础。两校师生还共同参观“共和国文化摇篮”中央苏区文化建设专题展馆与客家文化馆,体验红色文化与客家文明的交融。
梅州是红色交通线粤东段的重要辐射区。广州大学实践团延伸“红色交通线”精神,也来到承载交通线记忆的革命老区,开展科技赋能乡村教育行动。在石正中心小学,团队成员将AI技术与科普支教结合,为乡村儿童带去沉浸式课堂。科学实验课上,“水火箭”腾空引发欢呼,“火焰掌”实验在掌心绽放科学原理,“魔法药水”变色激发好奇心;手工课中,孩子们制作炫彩“星球灯”和创意“机器人服装”;体育课则融入军体拳和趣味接力。
广州大学实践团创新设计的“科学家寄语”环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爱因斯坦、钱学森等巨匠“跨越时空”对话学生。五年级学生王梓骅兴奋地说:“科学课太有趣了!我将来要发明帮助农民的机器人。”该实践团成员曾昱凯总结:“科技筑梦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
据了解,作为广州大学“青马工程”标杆项目,“同心筑梦”实践团已形成“红色研学+科技服务+文化赋能+校地协同”的特色模式,三年来足迹遍及新疆、广西、福建等地。该校共青团将持续深化红色研学常态化和校地合作长效化,引导青年学子将先辈理想转化为奋进力量。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