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金璐 通讯员 李雨昕 文/图
▲培侨师生在巴英村体验铜鼓。
在粤桂协作机制深化推进的背景下,一场精心设计的“民族团结实践课”与“港澳青年国情教育课”,在这个七月火热交融,绽放出绚烂的石榴花。近日,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与广西东兰深圳龙华小学成功举办双向互访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既是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更是龙华区“十四五”东西部协作规划中教育帮扶成果的生动展示。
壮乡行
深港学子浸润民族根脉
6月30日,培侨师生带着期待启程,一路奔赴由深圳市龙华区倾力帮扶援建的现代化校园——广西东兰深圳龙华小学,这里有标准化操场、多媒体教室、智能图书馆等设施,在这座现代化校园里,壮乡风情与协作成果交相辉映,成为深港学子读懂民族文化与国家发展的鲜活课堂。
▲东兰学子参观版画博物馆。
踏入校门,一场充满壮乡深情的“文化迎宾礼”瞬间点燃了深港学子的心:清亮悠扬的《迎客歌》响彻校园,两校学生一起制作象征团结的绣球、蛋兜,五彩丝线瞬间串联起两地少年的心。体验特色民族体育项目,在汗水与笑声中,深港学子与壮乡伙伴的手拉得更紧,心贴得更近。
跟随当地小伙伴走进移民区学生家庭,眼前的景象令人动容:窗明几净的新居取代了曾经的土坯房,这一刻,“挪穷窝、拔穷根”的帮扶力量,化作居民们幸福的笑容。
从零距离触摸壮族风情到围坐时的温情对话,深港学子真切理解了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深切关怀与帮扶实效。
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同学们一同探秘神秘古老的“壮乡蚂拐节”,聆听穿越千年的壮族古歌,学习敲击壮乡铜鼓,雄浑的鼓声在山谷间回荡,连接起古今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来到坡豪湖,领略东兰秀美的山水风光,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样本。
在列宁岩瞻仰革命圣地,感悟党带领各族人民奋斗的光辉历程;探访韦拔群故居,学习其超越民族的牺牲精神,体悟先辈为共同理想的崇高追求;走进龙华援建的“共耕社”葡萄园,品尝深东协作、民族共富的甜蜜果实,生动诠释“共同富裕路上一个民族不掉队”;参观韦国清将军纪念馆,理解各族人民共建新中国的伟大贡献,深植国家认同与民族自豪。深港学子全方位感悟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根基、奋斗历程与共同目标,更深刻体会到粤桂协作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巩固国家认同中的坚实力量。
鹏城聚
东兰学子触摸发展成就
七月的暖风很快将东兰的客人带到改革前沿,踏入培侨信义学校,科技感十足的校园引得东兰学子赞叹连连。“我们两校的校名里都冠有‘深圳龙华’,就是我们之间的深厚联结。”校长王红军笑着表示,一句话拉近了两校学子心的距离,让两校学子在协作背景下的“一家亲”情谊悄然升温。
▲东兰学子在卡鲁冰雪世界。
在鹏城,东兰学子开启了一场现代化沉浸之旅:莲花山顶瞻仰改革丰碑,向邓小平铜像敬献鲜花,缅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丰功伟绩;“大潮起珠江”展览馆见证“深圳奇迹”,穿越广东改革开放4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深圳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与美术馆的色彩世界碰撞出思维火花;在观澜版画村感受古韵与现代版画技艺对话;卡鲁冰雪世界的入口,孩子们换上统一的亮橙色羽绒服,在-5℃的雪场里,东兰学子玩闹的橙色身影在白雪间跃成火焰……从改革开放的起点到现代化建设的前沿,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到现代生活的多元,东兰学子亲身体验到国家发展的蓬勃生机,对“强国”与“复兴”的理解愈发具体而深刻。
课堂上的互动更让情谊生根发芽。两校学子围坐一起,在英语课上互教方言,在数学课上组队解题,在手工课上合作完成一幅融合壮乡纹样与港式元素的作品。歌唱比赛中,东兰学子用壮语唱起《去外婆家》,婉转的曲调让深港伙伴兴趣盎然,纷纷学唱;香港学子则分享了粤语童谣,歌声里满是文化交融的喜悦。这样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尊重与欣赏在互动中生长,更让香港学子主动提出要把壮语歌带回校园,成为文化交流的小小使者。
山海连心
粤桂协作绘就最美同心圆
这场由粤桂协作重要参与方——深圳市龙华区精心搭建的“山海连心桥”,早已超越了一次简单的互访。它标志着龙华教育帮扶从“硬件输血”向“文化造血”“情感共鸣”的深化升级,是粤桂教育协作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面向港澳青少年开展国情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
当东兰学子回望深圳天际线,心中埋下的是对国家发展的向往;当培侨少年摩拏手中的壮锦,脑海里印下的是民族文化的厚重。两地学子携手走过的每一步,都是粤桂协作有效拓宽青少年视野、促进民俗民情互鉴、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印证。
从壮乡铜鼓的回响到鹏城楼宇的剪影,从红色故事的传承到共同富裕的实践,这场“双向奔赴”的旅程,不仅照亮了深山学子的梦想,深化了港澳青少年的家国认知,更在粤桂协作的广阔画卷上,绘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最美的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