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杜甫,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站在秋风里、眉头紧锁、吟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诗人形象。他一生写下1400多首诗,大多沉郁顿挫,充满了对家国命运的忧思。
其实,杜甫除了是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尤其喜爱吃鱼,其笔端屡见“白鱼如切玉”“呼儿问煮鱼”之类的诗句。
杜甫尤其爱吃生鱼片。“鲜鲫银丝鲙,香芹碧涧羹”,41岁的杜甫与好友春日郊游,将鲜活的鲫鱼切成雪白的丝状,以鲜嫩香芹作辅料调味做成鱼羹,鱼肉入口即化,清爽滑嫩。“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嘴春葱。”深冬,46岁的杜甫路过河南阌乡,受一位姜姓友人设脍款待。只见刀光闪烁,厨刀在鱼身上轻盈地游走,几乎听不到声响,薄如雪花的鱼片就悄然落下,完成后,厨师还没忘把鱼嘴做成春葱状放在盘子上做装饰。“饔子左右挥霜刀,鲙飞金盘白雪高”。50岁的杜甫受四川绵阳任官的晚辈邀请,去吃一顿现捕、现杀、现片的生鱼宴,他看那厨师双手持快刀,左右开弓,一片片晶莹的鱼肉如雪花般飞舞着落入金盘,转瞬间就堆砌成一座诱人的小丘,惊叹之余充满喜悦。
杜甫不仅爱吃生鱼,也爱自己动手做鱼,那道颇具盛名的“五柳鱼”,相传便与杜甫有关。那时,杜甫携家带口初抵成都,建了草堂暂避风雨。一日,有客来访,杜甫正愁无物可待。恰好家人从浣花溪中钓上来一尾鲜鱼,诗人灵机一动,亲自下厨。他将鱼蒸熟,再将家中仅有的笋、姜、蒜等切成细丝,把热酱汁淋于鱼身之上。友人品尝,大赞味道鲜美,便问及菜名,杜甫望着盘中那五彩斑斓的丝料,想起了自己所敬仰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便答曰“五柳鱼”。
朋友们知道杜甫爱吃鱼,便煮莼菜鱼羹款待他:“近发看乌帽,催莼煮白鱼”;成都草堂附近的邻居给他送鱼:“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每当有客至,杜甫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他急切地让家人取下墙上挂着的一筐果品,转身便向屋内高声询问煮鱼的进度。
除了爱吃鱼、做鱼外,杜甫也爱钓鱼。在成都草堂,他特意临水修筑水槛,便是“新添水槛供垂钓”,只为方便自己随时可以执竿独坐,看浮漂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他甚至认为,这种“幽栖真钓锦江鱼”的乐趣,远胜于“奉引滥骑沙苑马”的官场生涯。“江边老病虽无力,强拟晴天理钓丝”,晚年,纵然身体虚弱得连站立都有些吃力,但一见天气晴好,便勉强支撑着整理渔具,准备垂钓。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场景。昏黄的灯光下,年幼的孩子叮叮当当地用针敲打着,想为父亲做一枚好用的钓钩。
一条鱼,串起杜甫生命中的颠沛与安稳、忧思与慰藉,它既是口腹之享,也是精神所托。从杜甫写的吃鱼、做鱼、钓鱼的诗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在寻常食物中觅得乐趣、在艰难生活中保持乐观与诗意的一面。从他身上,我们也学会到了,即使身处不易,也不要忘了从一道鱼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