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视觉史诗 传递精神力量 | 南海潮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07-18 16:4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关山月《壶口观瀑》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关山月美术馆日前精心策划推出专题展览“烽火铸骨——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深度梳理并呈现馆藏30余件关山月艺术精品,以独特视角勾勒出一幅从民族救亡呐喊到和平年代复兴华章的壮阔画卷。该展已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自6月25日开展以来,该展备受关注,吸引了大批观众走进美术馆,在美术作品中感受抗战精神和爱国精神。

以笔为戈,绘制民族抗战史诗

关山月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代表艺术家,在抗战烽火中以笔为戈,绘制出一幅幅染着硝烟的民族抗战史诗。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介绍,上世纪30年代末,面对民族危难,青年关山月毅然迈向烽火艺坛。在抗战洪流中,他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投身救亡图存的文艺事业,开启了以抗战画和行旅写生表达民族振兴理想的创作征途。

本次展览在开篇“从城市撤退”就展出关山月的长卷《从城市撤退》,不仅是关山月个人在广州沦陷后的逃难经历,也是他所见证的广州市民背井离乡的悲惨经历,更是战时中国沦陷区城市民众苦难的缩影;《游击队之家》《纺线》《渔歌》等作品,将抗战期间民众的苦难与新中国和谐美好并置,折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的新生。

“烽烟与海潮”板块,通过《三灶岛外所见》《归帆》的时空对照,延展至海防主题《云龙卧海疆》,呈现从日军轰炸渔船的惨烈到和平年代渔港丰饶的巨变;“山水与家园”板块将跨越半个世纪的《漓江百里图》《漓江百里春》以及《黄河冰桥》《壶口观瀑》作品并置,彰显艺术革新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铁骨与江山”展示出艺术家深层精神蜕变。抗战期间的《红棉》题跋“今昔感也”,四十年后升华为《红棉白鸽》的和平宣言;《风雨千秋泰岳松》则以巨幅江山图式,铸就民族脊梁的视觉史诗。

双线叙事,让历史与艺术“双重在场”

此次展览创新性地使用了“双线索叙事”。一方面通过《渔民之劫》与《归帆》,《漓江百里图》与《漓江百里春》,《黄河冰桥》与《壶口观瀑》,《红棉》与《红棉白鸽》等作品的并置,形成战争与和平的时空穿越式对照,为观众带来历史的回响,彰显艺术家心中一以贯之的家国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以“关山月抗战艺术年表”梳理其1939至2025年间在澳门、香港、重庆、敦煌等地的34次主题展览,印证其“以笔为戈”的生命实践持续贯穿八十载。

在陈俊宇看来,“双线索叙事”强化了文献对于美术展览的重要意义,以严谨的文献梳理和解读追溯关山月个人画展的历史细节,直观地呈现了画家在艺术生涯中的抗战画展经历,从学术性及艺术性统一的角度还原历史情境。

以艺为媒,弘扬抗战精神

“视觉史诗”提炼民族精魂。这次展览集中展现关山月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的艺术历程。其笔下的难民、红棉、江山,共同熔铸成一部视觉化的史诗。

八十余载时光流转,关山月笔下的烽火战场早已变身锦绣家园,而民族精神的血脉从未断流。观众陈女士驻足《江南塞北天边雁》观看画中的万里江山,仰望《风雨千秋泰岳松》的凌云铁骨,内心非常感动。她告诉记者,这场以抗战为主题的展览意义深远。“从这些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精神力量,不仅看到艺术家的家国情怀,更能看到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正值暑期,展览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观展。学生们在馆方的专业导览下,了解画作的时代背景。参观的赵同学表示,他和同学一起来看展,受益匪浅。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呈现、历史的见证,也是对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2026年6月10日。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