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力棒 | 水贝:一路走来,直到黄金时代

晶报记者 黄慧娟 罗妤 受访者供图
07-18 06:39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2004年,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启用,标志着全国首个黄金珠宝专业采购平台的诞生,也拉开了水贝从“集散地”迈向“标准地”的序幕。

▲水贝黄金珠宝消费街区。

1990年代的水贝万山工业区。

在罗湖翠竹街道的水贝片区,可谓步步皆珠宝。黄金柜台前人头攒动,珍珠首饰熠熠生辉,议价声此起彼伏,热闹的商业氛围与精湛的工艺并存。站在如今高楼云集的水贝片区,很难想象在1981年,这里还只是几排简陋厂房与赤膊工人的泥地车间。那一年,东方首饰来料加工厂在此设立,彼时,熔金火候全凭经验,一锅金水烧坏,工人要赔半月工资;厂房的另一头,一排排女工埋头镶嵌打磨,为香港黄金珠宝企业代工,这就是水贝最初的起点。

水贝珠宝的“话语权”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黄金收购许可。同年10月,深圳出台政策,推动在水贝建设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基地,短短一年间,300多家上下游企业迅速聚集,旧厂房密集区域被改造为产业用地。2004年,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启用,标志着全国首个黄金珠宝专业采购平台的诞生,也拉开了水贝从“集散地”迈向“标准地”的序幕。

“2002年我还在做室内装饰设计,听说珠宝企业开始往水贝聚拢,决定过来创业。”回忆起当年情景,从事珠宝空间设计已有20年的刘振中仍印象深刻,“路边都是低矮厂房,环境不算好,但气氛特别热烈。装修图纸都是连夜赶,企业老板给的预算也大方,大家一门心思就是干事创业,谁都不想错过这个风口。”

行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旺盛的消费需求,也推动了标准化进程的提速。2009年,行业初具规模,标准化的呼声也随之而来。企业开始探索行业标准的制定。

同年,深圳市贵金属及珠宝玉石饰品企业标准联盟(下称“宝联”)成立,成为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持续主导并参与国家、行业、地方、团体多层级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截至2023年,已发布标准45项,含《饰品标识》等2项国家标准,8项团体标准获得“深圳标准”认证。

“以前大家很少关注‘镍释放量’这种指标,其实它与耳饰佩戴后红肿过敏直接相关,宝联很早就把这类项目纳入检测体系。虽然检测周期变长了,但能从源头减少争议,也保护了消费者。”深圳珠宝博物馆馆长王振回忆说。

到2025年的今天,随着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检测流程也日益科学、透明。消费者不再担心成色掺假、短斤缺两——“买得明白、用得安心”成为水贝黄金珠宝的基本行业底线。

直播间里的水贝

如今,金展、水贝金座、水贝万山……数千家黄金珠宝档口连成片,几乎每走一步,都能遇上热情推荐新款的店员,而档口里的直播间早已人声鼎沸。

据统计,在翠竹街道的水贝片区0.9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集聚了8000多家黄金珠宝法人企业,年营收超1200亿元;拥有专业市场超过20个,其中,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米的专业市场主要有11个。

水贝的“黄金密度”离不开产业支撑,更得益于翠竹街道对城市细节的持续打磨。近年来,翠竹街道持续推进水贝片区交通综合治理,打通水贝地铁D出口与地下通道、推动水贝万山立体停车设施完成建设、疏解交通节点……一系列举措让水贝从熙熙攘攘走向有序高效。

在这种产业密度与人流粘性的基础上,罗湖区也正以更大力度推动电商直播,将水贝打造成“天然的直播间、无界的全球卖场”,2023年电商直播季实现1.3亿元销售额,2024年突破4亿元,2025年更达8亿元,线上曝光量超10亿人次。

国际舞台上的水贝

水贝并非凭空起势。40余年来积淀下来的制造能力与产业配套,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支持体系。如今,这里不仅汇聚品牌总部,也成为独立设计师和创业者的生长土壤。

2019年,美国IDEA工业设计奖现场,一排不到巴掌高的玉石印章意外吸睛——圆明园十二兽首被极简几何切分后重新咬合,玉的温润透出金色兽首的锋芒。这组作品名为《金玉良品·十二生肖》,由深圳设计师潘焱与伙伴联合创作。

6年后,潘焱携这套作品亮相2025年香港国际珠宝展,获得当届国际珠宝设计卓越奖,成为展会现场最受关注的中国原创作品之一。

“几年前,我还得不停解释什么是兽首、印章代表什么。”潘焱回忆,“现在再去海外参展,大家看完就明白:这就是中国设计。”他认为,这种变化不仅是审美接受度的提升,更标志着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设计语言体系中从边缘走向核心的转变。

“水贝的价值无可替代。”在他看来,设计师的成长离不开这片土壤,“我刚入行时,水贝还是简单的来料加工。每天早上,挂着粤港两地牌照的货柜车排满街道,从香港运来设计图纸和原料,傍晚再把成品运回香港。”

水贝所承载的不只是生产链,更是一代珠宝人的起点。

另一位本土设计师郭夷锬的作品也早在国际舞台引发关注。2017年,郭夷锬携284件原创黄金花丝首饰亮相巴黎时装周,让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花丝技艺的欧洲观众为之震撼。

从国际展台回望,这些讲述“中国设计”的作品,也在水贝留下了属于它们的位置。郭夷锬的《叩响幸福花丝手包》现陈列于深圳珠宝博物馆四楼“湾区之梦”展区,成为新时代水贝珠宝文化出海的见证。

珠宝博物馆的“深圳精神”

2019年10月16日,深圳珠宝博物馆正式亮相,成为中国黄金珠宝行业首个公共文化空间。

“珠宝博物馆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工艺质量与设计精神。”王振回忆,“这正是我们打造文化场馆的初衷。”

“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产业发展的缩影、一位工匠的初心、一家企业的转型印记。”王振介绍道,“‘中国宝都,深圳水贝’不再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通过珠宝博物馆这扇窗口,逐渐清晰成型的一张城市名片。”

馆内展品多由企业、设计师、收藏家捐赠或无偿借展,具有代表企业发展历程、工艺巅峰和时代记忆。“他们信任我们,把最能代表‘深圳精神’的作品托付给了这个公共平台。”王振说。

“感觉就像一条河。”王振在回忆水贝发展时这样形容。最初是涓涓细流,一家家小作坊,自成一体;后来逐渐汇聚成江河,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而今,这条河流正在奔涌向前——从标准建设到文化表达,从制造实力到全球视野,既有源头活水,也有奔流不息的动能。

编辑 林雅婷

(作者:晶报记者 黄慧娟 罗妤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