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读创诵读”
—————————▼—————————
朗诵:赵玉
▲点击小三角收听
麦芽糖丝缠绕旧时光
作者:陈鸿波
我如今都是快奔五的人了,经常时光流转到三四十年前,想起那些儿时的滋味,想起那一块块甜香黏口的米糖。当我白里透红的小手拿起米糖来,慢慢撕咬和咀嚼的时候,卖米糖的师傅在侧,慈祥和蔼的爹奶也在侧,他们喝着茶聊着话眯着眼睛看着我,那便成了我脑子里最温暖而难忘的画面,融进了早饭后和半下午的光阴,和着天空洒几缕阳光进来,印象里格外深刻。
米糖,有的地方叫“麦芽糖”,因为主要原料还是大米,所以在我的老家几乎都称“米糖”。当地擅长熬糖的师傅,那要算鲁王家的王高坤,其人多艺,熬糖之外还精于做丝烟,我们也喊他烟匠爹。烟匠爹做的米糖香甜炙口,又白又黏,入口易化却不粘牙,方圆十乡八里就积攒了好些名气。好糖不愁卖,不用烟匠爹出门,就有隔壁塆的邹师傅、陈师傅上门挂购米糖,挑着卖米糖的担子走乡串户。他们一声声地吆喝,扯着厚实的嗓子,把那些山村里的孩子撩惹出来,围着飘散甜香的担子跑,看见大树荫就歇下担子,孩子们在跟前嗍着手指头,那情景也怪馋得。
卖糖师傅灵活,看到熟人家的孩子在旁边嘴馋,忍不住就拿起糖撬和锤子敲下一小块米糖,递到小孩子的手里。小孩就连忙跑回家去喊大人,大人也就不好意思地跟过来,热情地打招呼:走啊,到屋去喝口茶,歇一下,我也称半斤米糖。那年月,乡里人过日子紧巴,只有等秋收了入冬了,卖了粮食和牲畜才有些现钱,平时手头上拿不出几粒籽儿。幸好,家里的东西也是钱,鸡蛋、大米、麦子、油菜籽,都可以拿出来换米糖,能够哄孩子们开心就好。
吃糖容易做糖难,看着不甚起眼的米糖,熬制起来还真是有点复杂呢。制作手工米糖,先需要准备优质的小麦和糯米,最好在做糖之前的五天左右就要备好。小麦要经过浸泡催芽,浸泡时间的长短要视天气而定,春季一般得六天,若遇着气温高时有四天就可以了,其间还要防止麦芽霉烂,否则会直接影响出糖率。糯米也要事先进行淘洗,不要有沙粒,浸泡至少也得八个小时,目的是要把大米泡软,让淀粉完全释放出来。等麦芽长到三四厘米时,糖匠师傅就将其切成细细的碎段,最好用农村专用的石磨研磨成糊状,同时将浸泡过的上等糯米用饭甄蒸熟后摊开来降温。待温度降下来,就将切碎的麦芽和冷却的糯米饭同时放进一个大木桶里搅拌,看着十分均匀后,随即加入一定比例的井水,同时加上适量的热水,便可以盖上纱布搁置着发酵了。师傅说,在整个发酵过程中,水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水过于热,就容易膨胀,做出来的米糖太粘稠;过冷了,就很难发酵,做出来的米糖则会变酸。

大约再过六个小时,师傅就将发酵好的浆水装入一个专用的大布袋,扎紧袋口,放在一个特制的糖槽上,用糖架将浆汁压榨出来,再倒入大锅内熬煮糖浆。刚开始时火要旺些,待锅中的浆汁沸腾后,再用勺子不停地搅拌,直至糖浆逐渐黏稠并冒出大颗粒的气泡时,火势再慢慢减小。整个熬煮过程中,火候、时间、温度都要靠经验把握,而火势的大小变换则靠添减柴火来控制,同时还要防止烧糊了锅底,这样才能做出口感好的米糖。糖匠师傅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熬煮,满满一大锅糖浆最后只剩下十分之一不到的糖稀,颜色也由起初淡淡的乳白色渐渐变成琥珀一般的颜色,清澈透亮,清香扑鼻,沁人心脾,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当你看着师傅熬煮每一锅糖浆,看着火苗在跳跃,看着热气在蒸腾,看着锅中的糖浆泛着一圈圈金色的涟漪,散发着甜甜的香味,不知不觉间整个人就醉在氤氲甜蜜的梦里。等师傅熄灭了灶火,就可以迫不及待地用筷子挑起长长的一缕,再卷成一团送入口中,然后慢慢咽下,那黏软香甜的感觉,瞬间就从舌尖直抵肺腑。 熬糖没有金科玉律,全凭糖匠手上的功夫和经验。出锅早了,糖不甜还容易融化,且不易保存。出锅晚了,则会又苦又硬,整体焦黄,更没有卖相。到出糖时,裹着米香的甜味溢满整个屋子,特别是糖匠师傅,更是脸上挂着满满的幸福感。
等熬好的糖稀自然冷却到四十度左右,就可以开始拉糖了。拉糖是个累人活,拉一回糖出一身汗,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糖匠取出半凝固的糖稀,挂到木柱子的一个特制糖钩上。只见师傅双手各持一根细木棍,挑起搁置在糖钩上的糖稀两端用力朝外拉,然后将两条拉成绸缎般的糖丝互搓,拧成麻花状,再倒扣回糖钩上。糖稀拉开后会拔丝,而且又黏又软,所以拉糖不仅是个力气活,还得用巧劲。经过循环反复的拉搓,糊状的糖稀由粗变细,颜色从琥珀转为金黄,渐渐越拉越白,质地也由软渐硬。
烟匠爹有着几十年的制糖经验,双手操作灵巧自如,缓急有度。每次见他拉糖,他都不无得意地说:“拉糖时使力要均匀,拉开一定的幅度再用力甩回去,这样糖吃起来才更有嚼劲。”等到拉得差不多了,将整个糖块取下来,放到案板上快速揉压成扁扁的圆形状,将事先炒香碾碎的花生或者翻炒过的芝麻倒在上面,再把两头卷起来,撒上米粉防止黏连。刚做好的米糖芳香扑鼻,一口咬下去,甘香酥脆,入口即化,糯而不黏,让人食窦大开,回味悠长。
做一场米糖,整个制作过程前后需要整整三十多个小时。因为是纯手工和传统方法制作,米糖几乎没有走出民间,正规市场基本上看不到有卖的。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我始终喜欢手工古法制作的米糖,那种独特的口感,总是让人无比依恋。远离故乡的日子,想起小时候的米糖,那种熟悉的味道,瞬间溢满唇齿,也让我多了一份回归与念旧的情怀。

【作者简介】陈鸿波,湖北红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书画装裱师,书画评论家。参加2015年中华诗词学会第12届“青春诗会”,并获得“谭克平杯”青年诗词提名奖;深圳市第二届“簕杜鹃”文学奖、深圳市优秀主编奖;2022年湖北省作协“新锐散文作家”十佳。2017年中国作协首届辞赋高研班学员,2022年鲁迅文学院湖北作家高研班学员。现任深圳《新城市文学》杂志主编,深圳市龙华区作协秘书长;湖北省黄冈市作协全委委员,红安县作协副主席。出版有诗词联赋集《驿路清音》、诗歌集《君自故乡来》等著作多部。
图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