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科技遗产蕴含的科技价值与历史人文价值?
我们要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和传承中国古代科技遗产?
《中国古代科技遗产》一书选取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中创造并留存下来的38项代表性遗产,从历史沿革、遗产看点、科技特点、研究保护和遗产价值五个方面为读者进行详尽的介绍,并在每一篇文章中配备多幅展现最新遗产留存状况的全景或特写实拍图片,深度呈现中国古代在农业、水利、交通、建筑、机械、军事、航海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科技遗产,通过学术科普的形式,阐释中华文明的“科学基因”和“科学精神”。有评论称,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科技遗产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中国科技遗产保护和开发事业提供了学术支撑。
▲《中国古代科技遗产》
戴吾三 张学渝 王吉辰 等著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3月
据了解,本书集结了国内科技史研究领域的众多学术中坚力量,并由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原副所长、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戴吾三担任全书统筹人、主撰稿人。
戴吾三介绍,在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中,有若干闪耀着科技的光彩:观星台、观象台、水文站、星图……标志着古人对自然的求知和探索;矿山、房屋、桥梁、水利工程、手工业作坊……彰显了古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技巧。借以分类,本书把那些延续至今,或经考古发现具有科技特点和价值的文物或文化遗存称为“科技遗产”。科技遗产具有科技史属性,同时也具有考古遗产、文物遗产、文化遗产属性,涉及科技史,并与考古、文物、博物馆等学科交叉,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新领域,也是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学科。
戴吾三表示,本书以“文明蕴化”开篇,以史前遗址考古为叙事起点,从发现的记数符号、观象器物、工具、建筑、陶器、纺织品等,可见先民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伴随着科学认知的积累和手工技艺的提升,逐步推动了文明的进程。从史前时期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后,考古发现和延续存世的文物更为丰富。为此,本书在“文明蕴化”之后划分出以下板块:科学认知、水利农田、铜铁技艺、手工业态、营造精华、交通津梁、航海技术和古城要塞,从特色分类探讨古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本书综合运用考古、文物、科技史、博物馆、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为读者构建科技遗产的丰富形象。
戴吾三指出,对以往多从文化视角品鉴的部分遗产,本书注重揭示和分析其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特点。如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可拆解为围墙、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要素,分析可见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具有数学拓扑学的特性;又如哈尼梯田,从科技方面分析其成为观光胜地的原因,同时也阐明其是“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大生态系统。对读者耳熟能详的遗产,本书有意识地引导其认识技术细节。如人人皆知赵州桥是历史悠久、跨度最大的石拱桥,但对建桥用的腰铁几无概念。走近观察便知,为避免各道并排的弧形石砌券分离,工匠李春特意将每道弧形石砌券设计成在桥的两头略大,并逐渐小幅度向桥拱中心收小的形态。而且各拱券相邻石块的外侧都穿有腰铁,各道拱券相邻石块在拱背上也都穿有腰铁,以此把拱石紧紧连接起来。
“阅读本书,可见每处遗产都有故事,或是历史的故事,或是发现的故事,抑或是当代保护的故事。”戴吾三说。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认为:“此书从新颖的视角追溯历史渊源,探讨遗产的科技含量,也反映了当代在博物馆和景区中对于这些珍贵遗产的呈现,是同类图书中最能反映新研究、新动态和新见解的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