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技术变废为宝:全球首个废塑料高值化利用产业项目在揭阳试产成功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文/图
07-11 21:0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贡献广东智慧、中国方案

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7月11日在揭阳市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东粤化学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深度裂解工业化装置成功试产的相关情况。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该项目采用世界首创的化学循环工艺技术和全球首台套一体化设备,通过深度催化裂解,将低值混合废塑料“一步法”直接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将有效解决废塑料污染难题并实现高值回收利用,后续随着项目的大力推广应用,还将有望缓解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贡献广东智慧、中国方案。

7月11日上午,位于揭阳市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的东粤化学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性项目在首次投料运行72小时后宣布试产成功,产出的首批产品已顺利通过检测,所有工艺指标均达到预期。广东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功介绍说:“东粤化学20万吨的项目颠覆性的创新点在于首创了‘一步法’废塑料化学回收工艺,不同于市场上通用的‘先热解制油、再加工成化工原料’的两步法流程,该技术无需对各类低值混合废塑料进行复杂分选,直接就能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大大降低了塑料的分选成本,且产品收率高达92%以上。其经济效益经过测算,当国际原油价格维持在45美元/桶以上时,利用废塑料生产基础化工原料的成本,与使用原油生产同类原料的成本基本相当,甚至还有更大的优势。”

“资源循环利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减少一次资源消耗,同时降低环境负荷。如果按年处理5000万吨废塑料简单来做一个测算,可替代约1-1.5亿吨原油生产化学品原料,1-1.5亿吨的原油约占我国年原油进口量的20%,可以显著降低我们的对外依存度。”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化工教指委委员杨朝合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该项目的成套技术为国际首创,试生产的成功填补了废塑料化学回收的产业化技术空白,这将重塑产业业态,推动石化产业从“依赖一次资源的原油加工”向“废塑料资源循环的绿色加工”进行转变。与传统石化技术生产化学品相比,废塑料化学循环减碳效果也非常明显,仍以年处理5000万吨废塑料为例,年减少约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项目装置(部分)。受访单位提供

揭阳市委副书记、揭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绍乐介绍说,作为“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四新”典型融合示范项目,该项目自立项以来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揭阳市将该项目作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标杆项目,以及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建设的“灯塔”和“窗口”,统筹各类优质资源,为项目顺利落地、突破技术难题、成功投料生产提供全方位保障,推动项目建设“三年工程一年干成”。揭阳还将同步谋划启动总规模300万吨/年二期三期项目,努力把揭阳打造成为世界首个塑料化学循环产业基地。

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人口大省和消费大省,塑料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量大,废塑料有效回收和高值化利用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处副处长简威表示,东粤化学项目的成功试产,为废塑料循环利用和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解决方案,有助于填补塑料污染治理新技术空白,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项目聚焦打造成“回收网络—高效分拣—绿色物流—裂解循环—化工原料”的废塑料循环利用闭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对于项目的发展前景和推广路径,张新功表示,短期以20万吨/年示范项目为核心,目前已试生产成功,正聚焦装置稳定运行与技术标准固化,形成可复制的模板。接下来,将推进300万吨/年规模的产业基地建设,联动化工园区构建千亿级高端化工新材料集群,让“废塑料变资源”的模式在全国辐射。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余海蓉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