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医部的故事︱因为一篇报道,他1992年博士毕业后选择到深圳工作

读特记者 罗俊杰
2020-09-27 19:04
摘要

作为深圳医疗界的“科研达人”,他在专业领域影响力全国排第13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项,先后被认定为美国杰出人才、广东省A类人才。

一手抓临床,一手抓科研。近30年来,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戴勇已经先后在国内外发表675篇论文,是深圳市临床医生中发表科研论文最多的。

作为深圳医疗界的“科研达人”,他在专业领域影响力全国排第13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项,先后被认定为美国杰出人才、广东省A类人才。

▲在戴勇的办公室内,有一面墙上挂满了他历年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

“当初本来没有考虑过要来深圳”

“1992年,尽管深圳已经很有名了,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医学博士来说,大部分不会考虑来深圳工作,我本来根本就没考虑过要来深圳。当时,我读的中山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博士毕业生只有6名,所以不愁没地方可去。”戴勇告诉记者,他是湖北人,1962年出生,1983年和1992年分别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

他表示,后来之所以会选择分配来深圳,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年(1992年)年初,邓小平第二次视察深圳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讲话,引发了新一轮的南下深圳热潮,“特别是我老家湖北,因为离深圳比较近,所以很多人过来”。

二是当时湖北的《长江日报》头版有一篇报道,报道了同济医科大学十位博士在深圳取得的事业成就和生活情况。其中,有博士说,深圳待遇优厚,不仅分房,还为博士配BP机。戴勇回忆说:“当时,我哥哥在武汉看到这篇报道后,将其剪下来寄给我,建议我到深圳发展。”

正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戴勇决定寄份简历给深圳市人民医院。当时,广州、北京、武汉等地几家大医院都有意接收他。“随后,我妻子也想让我到深圳发展,于是我打算办张边防证到深圳看看。结果,学校研究生处处长叫我不用去深圳了,因为深圳给我的接收函已经寄到学校了。他说本来不打算给我的,因为我此前已经签了到广州一家大医院的接收函。”戴勇表示,当时犹豫了几秒种,最后还是决定到深圳工作。

▲2006年,戴勇担任深圳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科主任时,带领科室医生查房。

90年代初各科室都已配有电脑

戴勇到了深圳市人民医院后,被分到医院刚组建的肾内科。随即,他与科室同事开展了腹膜透析、颈内和锁骨下静脉插管留置建立血液透析通道、床边血液滤过抢救高危病人和开展肾活检技术,建立了实验室开展肾脏功能检测项目。

“留医部创‘三甲’时,肾脏方面没有失分,我们把‘三甲’规定必须要有的项目都开展起来了。”戴勇回忆说,1994年的时候,有专家在一个全国业内会议上说,深圳有个年轻人(指戴勇),一年上报14例腹膜透析,意思是指数量多、很厉害,“其实并不是我一个人做的,而是整个科室做的,那时候做到这个数量,算很多的了”。

戴勇回忆说,当时人民医院很多先进设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每个科室都有386电脑,广州的医院数量就很少。”他表示,电脑给他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比如撰写科研论文,以前手写的话,半年甚至一年都写不了一篇,因为每次修改都要重新抄写,用电脑写的话就非常方便”。

▲2017年,戴勇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已在国内外发表675篇论文

走进戴勇的办公室,可以看到在其中一面墙壁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他多年来所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和奖项。据悉,他在专业领域影响力全国排第13名,先后被认定为美国杰出人才、广东省A类人才。

长期以来,戴勇以成为一名学术型医生为自己的理想,在承担大量的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繁重的科研攻关工作,取得了优越的成绩。

“到现在为止,我共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75篇,其中在国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98篇,被SCI收录论文180篇,总引用次数超过4760次,单篇引用最高405次。H指数33。”戴勇告诉记者,“同时,我共获科研成果奖2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项,以项目第一负责人获奖11项。”

戴勇认为,要当好医生的话,在深入病房的同时,也要走进实验室,必须通过实验的方法,才能掌握疾病的第一手资料,了解疾病机理和过程,从而更好地治疗病人。1997年,戴勇被任命为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此后,在他的带领下,中心实验室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下设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临床免疫学研究室、遗传病和基因诊断研究室、基因治疗研究室、流式细胞术分析室、实验动物中心等,“当时,研究中心承担医院90%以上的实验课题和全部研究生实验课题”。

2000年,他领导建立的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获广东省科技厅颁发的国家SPF和普通级标准合格证书,是当时广东省临床医院唯一一家,也是深圳市最早的达标实验室。

耗时数年探究病因拯救病人

有时,为了弄清病人真正的病因,解除病人的痛苦,戴勇不惜耗时数年进行探究。

“那次,我在门诊接待了一个病人,是一位女青年,她的症状非常特别:尿液异常,浑浊而呈深褐色,就像洗肉水一样。经检查,她还有多种异常体征:蛋白尿、血尿、双眼视力明显下降等。”戴勇回忆说,随后,他带领研究生到患者家乡调查发现,其家族中,除了嫁到这个家族的女性之外,从曾祖到曾孙的4代人中,有血缘关系的共45人,其中15人患有相同病症,并且有4人已经因尿毒症去世。

他认为,这是遗传性肾炎,属于“性连锁显性遗传”,对于已经患上这种疾病的人,没有特别的药物可以控制,只能等到病人最后肾功能衰竭时采用透析或换肾的方法救治。而要根除这种疾病,避免下一代再出现,就必须找到其遗传基因。为此,他带领同事历时数年,终于找到致病基因的具体位点和序列,“此后,通过产前诊断的方式,终止了这种疾病在该家庭中继续延续下去”。

要始终把学术和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在深圳医疗界工作近30年,最让戴勇感到难受的就是深圳医疗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

“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时候,到人民大会堂领奖,结果有国家级专家看到我获奖时嘀咕说:‘怎么深圳(的医生)也可以获这个奖?’我们参与一个试剂研发和认证,向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申报时,负责审核的专家说,只在深圳做认证不算数,非要加上北京、上海。此外,我自己的专业领域在全国排第13名,业内很多人也感到很惊讶,说没想到深圳医疗界还有这么一个人。”戴勇表示,这说明深圳医疗的科研水平给外界留下的是落后的印象,都认为深圳医疗水平较差。

他认为,要改变外界的这种刻板印象,深圳市必须始终把提高医疗水平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深圳市医院的‘龙头’,人民医院的定位要高,要与深圳的经济地位相匹配,要始终把学术和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对人才的评定要有客观标准,要勇于争做全国高水平医院。”戴勇表示,希望人民医院未来能够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高水平医院。

(晶报供稿)

编辑 陈章伟

(作者:读特记者 罗俊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