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坐落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二期的国际人才创新交流中心正式“点亮”。这座以国际化、枢纽型、全天候、未来感为核心特质的创新载体,建筑面积超6000平方米,通过打造未来感的空间智能体,构建前沿学术交流中心,搭建全球人才汇聚交流平台,助力前海加速迈向全球人才与科技创新的发展高地,向全球人才展示深圳乃至大湾区创新、开放、活力、包容的国际化形象。
以“国际化”突破地域边界,搭建全球人才汇聚交流新平台
探访交流中心,从下至上依次分布着AI+智能空间,“圆梦空间”路演区,“学术磁场”研讨空间,“云端艺廊”空中科技艺术走廊……国际人才创新交流中心作为国际化智慧碰撞与资源交汇的核心平台。其中,“学术磁场”将构建前沿学术交流中心,支持国际互联网访问,配套虚拟学术数字图书馆,无缝对接全球学术数据库,为科技企业及人才提供思想碰撞、创新交流、实现梦想的平台。“浮盒子”空间打造国际学术报告厅与国际人才会客厅,可举办科创发布会、前沿学术论坛、国际学术会议等多业态活动。项目还将邀请院士大咖对最新热点学术研究定期“开播”,汇聚全球学术智慧,激发前沿创新灵感。
此外,“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将创新传统政务服务模式,以“人才会客厅”理念提供一站式国际人才服务,从签证办理到跨境政策的VR演示,构建全周期服务闭环,为每一位来到前海的国际人才提供就业、创业、生活等全链条、全场景的配套服务。
以“全天候”打破时间限制,构建前瞻性智能交互及运营体验
当“AI“赋能建筑,会带来怎样的场景创新?
在国际人才创新交流中心,通过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鸿蒙生态”深度赋能,构建全方位智能交互体系,打造空间智能体统一管理平台,赋予楼宇24小时自主运营能力,通过部署多种智能系统和机器人实现智慧联动。
“AI+智能工业”下,这座楼宇更显“智慧”:AI导览系统为访客提供精准引导,咖啡机器人提供便捷饮品服务,楼宇在全天不同时段都能高效运转,为人才提供优质的体验。为便利获取学术资源和满足学术研究需求,推动实现国际学术会议实时AI翻译、AI解析、AI答疑、AI提炼等功能,提供24小时会议开放服务,搭建全时学术服务体系。
以“枢纽型”链接全球资源,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与深港联动引擎
围绕国际、学术、开放等关键词,该中心将助力前海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科创开放环境。
在充分发挥市场活力方面,中心联合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鹏城实验室、爱思唯尔、波士顿咨询、B站等合作方举办高质量活动,搭建创新科技产学研深度融合新引擎。同时,学术合伙人联盟将聚合众多国际院士、港澳高校及顶尖机构,通过“院士高峰论坛”“产学研融合计划”等机制,推动人工智能、海洋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成果转化。
前海梦工场是前海深港合作的重大平台,项目深度联动前海梦工场,在中心三楼“深港合作成果展”系统呈现深港青年创新创业轨迹与成果,鼓励更多深港青年坚定创新发展之路。
以“未来感”重构创新边界,打造触手可及的科技交互奇点
国际人才创新交流中心建筑以深灰金属线条和红色几何体碰撞,超未来感邂逅硬朗工业风,科技脉络与自然生态交织,立体空间被赋予全新叙事。楼顶特别设计360度户外环形光电玻璃“城市看台”,是全国范围内大规格光电玻璃的首次应用,搭配富有科技感的光影效果,打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视频展示空间。
在中心二楼,deepseek本地部署打造“探索之门”,以“AI+智能工业、AI+未来生活为主题,打造沉浸式机器人展示与互动体验空间。同时,“AI+艺术体验”以AI源头“神经网络”为主题,通过动态光影、AI绘画生成等互动装置,让观众感受AI在艺术创作中的无限潜力。
这里,层层有惊喜,步步是科技,科技与人才共生,智慧和建筑融合,项目整体建设成为充满未来感的“空间智能体”,构建科技与人才共生空间。
这座集国际化、枢纽型、全天候、未来感于一体的国际人才创新交流中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创新,更是人才生态与创新模式的全新探索。未来,该中心将持续释放对人才“磁吸力”,深化深港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为深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图片由前海管理局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李斌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