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对于著名摄影家王昆峰来说,对牡丹这一主题的跨越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以影像的方式持续而执着地拍摄,乐在其中。6月28日,王昆峰的“国色·九歌”影像艺术展巡展在罗湖美术馆开幕,6个系列的牡丹摄影佳作80幅亮相展出。这些以中国特有审美方式巨幅呈现的牡丹影像,是继去年以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展,郑州、洛阳两地巡展之后,首次赴粤港澳大湾区展出。
开幕嘉宾合影
揭秘微距镜头下的牡丹
王昆峰于1952年出生,河南延津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洛阳是他的第二故乡。从上世纪70年代拍摄发表作品开始,他将镜头对准牡丹,不断探索,锐意创新,至今已坚持牡丹影像创作、传播牡丹文化40余年,是国内从业时间较长、拍摄手法丰富、艺术风格多元、用心用功用情探索影像表达可能性的牡丹题材代表性摄影家之一。
摄影家王昆峰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是王昆峰钟爱之花。“我最开始也是拍摄牡丹盛放,展现那种雍容华贵之美”。他在2008年之前,先后拍摄“花朵”和“花阵”系列。“花朵”系列,他拍摄的都是花儿的最佳状态,独株挺立,随风摇曳,花瓣和花蕊层层叠叠,结成一个整体,色彩绚丽;“花阵”系列,他用当时风光摄影流行的6×17画幅的形式构图,画面中不再是独株牡丹,而是两株以上的一片花丛,构成一个阵容。这组作品里花儿与花儿的关系如此和谐,令观众不免欣喜惊诧于她们的耀眼夺目。
王昆峰 《国色·花语 No.4》 艺术微喷
长期拍摄盛放之花,让王昆峰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也激发他不断去思考,是否还有另一种表现方式?“我喜欢挑战,当我还没找到拍摄方向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没有拿起相机拍摄。”
2017年开始,王昆峰开始尝试以微距的方式拍摄牡丹。他的探索从“国色·花语”开始,利用微距摄影来抽离整体具象而凸显局部结构。牡丹花瓣、花蕊的寸方局部被放大到了长边1米以上的幅面,这种“特写”的表现力,构建一种超越寻常观看经验的纯粹视觉形式。在这个专题创作中,他摒弃了以往纪实或画意的再现性,转向抽象的光影、色彩、线条表现。
王昆峰 《国色·花容 No.3》 艺术微喷
在探索的过程中,技术进步为王坤峰的探索提供助力。在王昆峰看来,技术为摄影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摄影家的工作,就是把它变成一种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摄影语言,使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为了把微距摄影发挥到极致,同时增强影像的技术素质,我选择了有效像素为1亿和1.5 亿的XF飞思相机,采用微距镜头加三个近摄接环,缩短最近对焦距离,将放大倍率提高到 1:1.702,同时能够达到极高的图像解析力。”王昆峰如是说。
由此,王昆峰进一步打开牡丹多元之美。经过反复实验,他推出了一个新的系列——凋零中的单朵的牡丹,包括“花容”“花魂”“花姿”“花梦”。以超写实方式创作的这组牡丹花作品,每一幅都是单株牡丹,豆绿、赵粉、青龙、洛红、魏紫、姚黄,应有尽有,但花儿已败,姿容凋零。
对国色牡丹的别样打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我们对牡丹的想象停留在中国历代诗人王维、李白、刘禹锡等人的诗词中。然而观看王昆峰的作品,会让观众对牡丹有颠覆性、直观性、丰富性的感受。
王昆峰 《国色·花梦 No.2》 艺术微喷
这种新奇的视角体验背后是王昆峰长久之来对牡丹细致的观察。“我每次去工作室看那些牡丹花,由盛至衰,花瓣坠落,长出霉菌,这引起了我的共鸣,想起了自己的人生。花开有时颓靡无声,从牡丹绽放与凋零背后的花事人生,我感悟到一种生命哲学。”
那是一种褪却繁华的坚实质地,一种沉淀时间的生命质感,一种隐含深处的花之魂魄,微距之下的牡丹是我们不曾看到的另一面。王昆峰解读时表示,在他的微距镜头里,牡丹的生命仿佛并没有结束,而是在另一种形式下的重生或是化蝶。她们的身姿更加自由地伸展,她们的精神更加恣意地飞扬,在顽强的持续中,在出人意料的状态下,生命绽放出别样风采。微距观花,是一次对国色牡丹的别样打开,在突破固有的观看经验和常态化描述中,新的图式展示出一片新的风景。
王昆峰 《国色·花姿 No.4》 艺术微喷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多年来一直关心王昆峰的创作。他认为,王昆峰的牡丹系列作品,是用四十余年时间,以影像方式对牡丹花儿生命历程的执著跟踪,也是他用大半生对牡丹花儿庄严的艺术呈现。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正如梅生所说,王昆峰以牡丹为符号来表达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与判断,他的拍摄早已超出以一般审美表达物象美化的基础功能,上升到高级审美对于人的精神升华和生命本质的认识。
摄影需要回归本体语言
通过花开花落的表象表达生命不息的意义,通过牡丹物象开掘万物的精神之境,支撑王昆峰不断探索的背后,是他对摄影本体语言的坚持。
王昆峰 《国色·花咏 No.4》 艺术微喷
“摄影要回归它自己本体语言”,王昆峰身体力行实践着这句话。“我把拍摄的事物带离其本来存在的语境,让它在构造的新语境中产生新的审美意义,这是当代艺术的重要手法之一。从马塞尔·杜尚、安迪·沃霍到罗伯特·劳生柏、安塞尔姆·基弗等这些当代艺术大师皆是如此。”
探索无止境。在“国色·花咏”篇章,王昆峰继续在进行艺术实践。他着力于宝丽来特殊的工艺感和奇特的色彩呈现,构造陌生奇异又含蓄内敛、蕴含偶然和不确定性的影像,表现了一种风华绝代的生命优雅飘落的心理意象。
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交响
王昆峰的牡丹摄影作品先后在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等众多摄影节展活动中展出,获得过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优秀展览等荣誉,在近百家媒体发表,在中国摄影出版社等出版有多部专题画册。
观众看展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米闹在致辞中说,本次展览是王昆峰依托洛阳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潜心创作的集中展示,反映了他在牡丹摄影实践和研究中的探索追求,体现了他在艺术语言和学术理论等方面的深厚学养。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陈益刚表示,王昆峰“国色·九歌”巡展在深圳举办,为深化粤豫两省摄影艺术交流合作注入了新的动能、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观众看展
该展自6月25日开展之后,就陆续有观众慕名前来观展。大家纷纷表示,这些作品中透射出来的生命力量,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代表着中国形象的牡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从一朵花的生命历程中透射出来的力量和感动,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摄影艺术的创造力和感染力。
观众看展
据悉,该展由河南省文联、深圳市罗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罗湖区文联主办,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深圳市摄影家协会支持,河南省摄影家协会、洛阳市文联、深圳市罗湖美术馆承办,深圳市罗湖区摄影家协会协办,持续至7月12日。
由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