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李秀瑜
“装配式建筑”让造房子像“搭乐高”、“空中造楼机”刷新建造速度、“云端建造工厂”把工厂“搬到”工地……6月20日,由市住房建设局主办,市建筑产业化协会、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等单位承办的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科普进校园”活动(第二站)在深圳大学开展。
据悉,截至目前,深圳装配式建筑总规模超1.2亿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58.68%,成为我市主流建造方式之一。
智能建造触手可及
活动现场,2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及高校共同精心打造了“画积木”、“造积木”、“搭积木”等特色科普展区,“高效精准的BIM技术、建筑机器人、空中造楼机、云端建造工厂模型、模块化建筑原拆原建模型”等数十种建设领域的新技术、新科技、新产品亮出了各自的硬核实力。
“亲手操控这些前沿设备,真切感受到科技对建筑业的颠覆性变革,课堂上的理论瞬间变得无比鲜活,也颠覆我对传统建筑业“灰头土脸”的刻板印象!” 一位智能建造专业的学生在体验机器人实操后兴奋不已,“这种科普的形式太棒了,不仅拓展了视野,也让我对未来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恰逢“深圳大学校园开放日”,活动现场人流如织。学生们除了可以零距离参观与沉浸式体验建筑前沿产品与技术,还能通过参与智能建造知识问答、积木拼图游戏互动等深入感知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行业脉搏,更是有链接名企机遇的校园招聘。
深圳装配式建筑总规模超1.2亿平方米
近年来,深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智能建造为突破口,以绿色化、工业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截至目前,深圳市装配式建筑总规模超1.2亿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58.68%,已经成为我市主流建造方式之一。装配式建筑在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市政设施、轨道交通等领域扩展应用,也不断提升集成化、产品化水平,不断朝着工业化与智能化协同发展方向迈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质与量不断提升,在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深圳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已连续两年获得住房城乡建设部通报表扬。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实践,累计有28条举措纳入全国发展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中,发布《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六大体系”建设;发布智能建造技术目录(第二版),涵盖七大版块42项技术;遴选124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涵盖学校、保障性住房、“工业上楼”建筑、轨道交通等多种工程类型,有多个项目入选住建部、广东省试点项目;发布两批共40家产业链企业,重点发展六大特色产业链。
未来,深圳将继续深入推进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知识科普工作,不断加快人才培养,为进一步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城市建设及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