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旅游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支出比上年同比增长14.7%,但与此同时,我国文旅产业就业人数自2014年来却一直没有明显增长,甚至自2017年来连续两年呈现小幅下降趋势。文旅产业人力资源如何在供需总量与结构双重矛盾中成功破局?面对新冠疫情对文化旅游服务行业的冲击,如何进行业态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9月26日上午在四川省乐山市召开的中国文化旅游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峰会上,与会专家讨论热烈并指出,文化旅游产业人力资源建设须紧抓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契机,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及互联网+,实现产业聚集、人才融合。而文旅产业人力资源建设的大数据驱动、互联网聚合、跨地域多园联动的“乐山模式”成为峰会的一大亮点。
本届峰会由乐山市政府、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国劳动全国理事会共同主办,人社部原副部长何宪,乐山市市长张彤出席峰会并致辞。 峰会期间,中国劳动全国理事会理事长单位深圳市一览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海东现场发布了《中国文旅产业人力资源发展白皮书》,该白皮书由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著名劳动经济学家莫荣指导撰写。
超五成从业人员月薪三千元以下
根据白皮书,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万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7.0%,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稳步增长,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我国文旅产业未来将呈现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四大趋势,文旅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重要方式,对高端人力资源的需求快速大量增长。但总体从我国文旅产业现有的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来看,虽然拥有大专和本科学历人员合计将近80%,但仍以大专学历为主,硕士以上学历占比很低,只有3.27%,未来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此外,数据还显示,我国文旅产业人力资源中月工资收入在3千元以下者超过五成,达56.19%;3千元至6千元占12.12%,6千元至1万元占17.4%,1万元以上占16.29%。该白皮书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文旅产业总体薪酬水平不高,而综合考虑文旅产业人力资源的工作经验较丰富,可以推断文旅产业目前还处在更加依赖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本身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相对较小,因此能够获得高水平薪酬的人员比例较低,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文旅产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为此,该白皮书建议,需要高度重视文旅产业人力资源发展,建立产业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适度鼓励发展文旅人力资源产业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发展体系;在顶层设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增加专业化人力资源供给,并提高文旅产业留住人才的能力。
打造资源高地、形成产业聚集、留住核心人才
“当前全球文旅产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全国文旅行业也正迎来历史性挑战和机遇。”中关村标准化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钧指出,要利用好出口转内销的内循环发展契机,形成站在游客角度的旅游新思维,新技术、小IP、打造完整产业生态才是新文旅实现赶超的新机会。如何打造资源高地、形成产业聚集、留住核心人才?王钧认为,形成双循环的社会共识是关键机会,政府服务水平将成关键瓶颈,当地优势资源、产业和人才是关键资源,将经济目标与文旅情怀相结合将成落地途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飞认为,新时期、新背景下,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互联网+将是文旅产业人力资源发展的未来方向,对于相对偏远的地区,开发深度旅游成为切入口之一。
面对招聘难、培养难及管理难等旅游人力资源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赵伊提出了招生招工一体化、以企业为主导的联合新人才“二元制”培养模式。据介绍,结合企业和学校的“二元制”,以社会、企业、岗位需求为主导,对企业用人专业性更有优势,在教育过程中融合了职业培训条例和教学大纲,为年龄在18岁至45岁、在企业连续缴纳3个月以上社保的在职员工打通了技术人才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不脱产学习通道。
“乐山模式”深耕乐山、立足四川、辐射全国
峰会期间,乐山建设的四川文化旅游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园并授牌,据介绍,这是全国目前首个聚焦文旅产业的细分人力资源产业园。该产业园采用“一总园多分园”的模式建设,同时深耕“一核两翼”模式,谋“三层多极”发展,打造深耕乐山、立足四川、辐射全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
据介绍,为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乐山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推进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打造中国文旅人力资源服务示范园,以文旅人力资源产业建设为契机,建设文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同时建设了可推广复制的线上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积极探索人力资源大数据交易。
据悉,四川文旅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依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电子社保卡、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共服务信息,成为人社部就业在线,社保卡电子培训券的试点,并且完成了数据对接与互动。同时平台还汇聚700多家全国人力资源产业链机构,12万节专业技术培训课程,已经完成 了“大数据、生物识别、AR、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的线上与线下共同推进、公共与市场的相互融合。通过“职业魔镜”、文旅人力资源数据实时监测系统、志愿者“滴滴”服务模式、川蜀户籍在外人力资源数据汇聚与开发、技能提升培训平台及全流程监管平台五大应用,为用户一站式提供文旅人力资源AI配置、职业素质能力提升、人力资源数据交易。
业内人士认为,大数据驱动、互联网聚合、跨地域多园联动的乐山模式在全国尚属首例,也成为进一步探索文旅人力资源发展路径,创新产业发展业态,将专业人才引进来,让乐山模式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