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浪潮奔涌向前,深圳再次站在了潮头浪尖。
6月10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深圳再挑改革重担,引发各界瞩目。
2020年,同等规格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 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出台,正式拉开深圳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
如今新《意见》接续推出,不仅为深圳的改革发展按下“加速键”,更向全国释放出强烈信号:改革没有完成时,深圳要继续为全国改革探路。
深圳为何再挑重担?
从时间节点来看,这两份文件接续推出,分别紧扣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和45周年,意义更为特别;从文件内容来看,改革举措紧密衔接,前者更为综合全面,后者则针对性更强。
作为第一个获得国家综合改革试点的区域,深圳在我国改革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无疑是独一份的。如今,又在原来综合改革试点基础上继续先行先试,可见被中央寄予厚望。
深圳作为经济活力足、创新能力强的“尖子生”,一路奔跑在前,也最先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如果能率先破局,自然能为后来者提供“打怪升级”秘籍。
2020年,深圳率先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几年下来,涌现出一大批改革创新成果和经验,其中有3批共48条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
综合改革试点的顺利实施,也为新阶段继续深入推进打下良好基础。
2025年6月10日,深圳,国家管网集团深圳大鹏液化天然气应急调峰站接收站一期工程项目。来源:新华社
《意见》的出台,就是要在《实施方案》效果的基础上,直面新环境,应对新形势,破解新难题,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意见》的政策意图十分明显。
《意见》的出台,是中央继续在给深圳“压担子”,希望深圳能挺进改革“深水区”,率先啃下“硬骨头”,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作出贡献、提供范例。
与上一份文件相比,新一轮改革试点目标更为聚焦,指向性更强,鼓励深圳在破解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等方面先行探索。
新《意见》新在哪?
把新《意见》和2020年的《实施方案》放在一起 “比一比”,就能发现不少亮眼的新变化。
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意见》抓住了创新发展的“命门”。
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大、实力强劲。但产学研融合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意见》提出的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薪酬市场化管理制度、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等举措,如能落实下来,就会给科研人员极大激励,确保他们可以心无旁骛专注于研究。
设想一下,在深圳医学科学院,如果能在科研管理、人才聘用、经费使用等方面探索出新机制,并加以复制推广,那对我国医学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
金融、技术、数据赋能实体经济,《意见》也着墨颇多。
支持深圳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健全科技型企业信贷、知识产权证券化等规则体系,这对科技企业来说,简直是 “雪中送炭”。
以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经常为融资发愁,融资难、融资贵就像两座大山。现在这些改革举措,就是要搬走大山,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让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经济。
同时,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数据交易、收益分配机制,更是为深圳在数字经济时代抢占先机埋下伏笔。
深圳如何为全国探路?
《意见》给深圳指明了方向: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深圳具体该怎么做?
坚持问题导向是关键。
深圳得紧盯制约自身发展和全国共性的深层次问题,比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等。
就拿土地资源来说,深圳可以完善闲置土地处置机制,创新盘活利用方式,腾出更多发展空间。探索计算机辅助审核制度、开展不动产立体化登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这些经验一旦成熟,其他城市就能直接“抄作业”。
深圳市宝安区泰华梧桐岛写字楼外墙有青藤环绕。来源:新华社
强化协同联动也必不可少。
深圳的改革不能“闭门造车”,得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大湾区建设中,深圳要和香港、澳门“手拉手”,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
比如在跨境金融创新上,和香港携手探索资金流动便利化机制,就能为大湾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深圳还得加强和国内其他城市的交流合作,把自己的改革成果分享出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制度创新更是改革的“灵魂”。
深圳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起一套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如在司法领域,建立“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就像搭建了一个高效的“纠纷处理超市”,能提升深圳的法治营商环境,让国际投资者更有信心。
这样的制度创新成果,一旦在全国推广,我国整体营商环境就能“更上一层楼”。
改革无止境,永远在路上。
站在新的起点,深圳再次踏上改革征程。
这场改革“大戏”,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 张克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江晓蚕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