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慧怡 通讯员 宋颖瑶
日前,由宝安“每天读书社”主办的“赏阅五华 品读长乐”——“每天读书社”暨“秋妮书语”五周年研读活动走进五华。在水寨镇长风书院,读书社成员以及深圳作家一行23人分享了各自五年来的读书感悟,并对读书视频“秋妮书语”建言献策。

▲书友们在锦绣星城长风书院合影留念。
“每天读书社”创始人李秋妮来自五华,她是一名深圳的新闻工作者,也是深圳市阅读推广人。据介绍,读书社创建于2020年5月,入社书友通过在微信群有声读书打卡的形式进行阅读,内容不限。12位热心书友以轮值方式每日检查、督促读书打卡情况。如今书社发展至近70人,有小学生、企业家、中小学教师、大学教授、艺术家、作家等,他们虽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甚至分散在各处,却让读书声响彻在同一个群里。
李秋妮介绍,“每天读书社”开始是三个人约着一起读书,后来陆续有书友加入。2021年起,不定期举行线下读书会,每场有主持人、值日生、撰稿人、主编等,每一次大家都在百忙之中抽空全情投入,只为面对面谈读书时的书香氛围,体现了对读书的尊重和敬畏之心。每次活动实况都在读书社公众号发布。

省级非遗采茶戏传承人陈翠媚的徒弟现场表演采茶戏三绝之一:扇子花。
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每天读书社”也引起了官方媒体的关注,龙华区融媒负责人经常鼓励书友们参与朗诵录制龙华美文,并在“学习强国”、喜马拉雅平台推送,线下则到观澜古墟舞台上现场演绎。坚持朗读录制美文对李秋妮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秋妮书语’读书视频的创建,契机就是每天的朗诵练习,我的普通话以及控制气息、节奏的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大大提升。”
从2020年至今,原创读书视频“秋妮书语”大力推广深圳及广东作家著作,已推送近200期、数百位作家的作品。在每一期视频中,她深入浅出,用心向读者领读荐书,为本土作家添了一把火。
此次研读活动由宝安区作协副主席郭海鸿主持。他表示,书友们走出深圳来到五华参加活动,这种机会非常难得。在他看来,“每天读书社”的书友是一群真正的读书人,每天坚持开口读书,在自制力和团队的约束力下迎来了五周年,可喜可贺。他说:“多年来,我也习惯随身携带一本书,那些在通勤路上读书的日子,收获很大。”
读书社书友、大学教授朱朱说,女儿在外读书,她仿照书社线上读书会的做法建立了家庭读书会,与先生、女儿每天线上共读,互相陪伴,互相鼓励,人不在一起心却在一起。“书是一本一本读,文章是一篇一篇写,水平也会一点一点提高。”朱朱表示,做一名长期主义者、一名利他主义者,“读书让我们拥有一千种人生”。

▲深圳作家向五华文联赠书。
畅销书《大湾风起恰少年》的作者西西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她与朱朱一样,是大学教授,也是“每天读书社”的一员。她也表示,每天开口读书是提升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西西还对“秋妮书语”提了一些建议,在领读荐书的前提下,增加与作家的互动,有机地把创作过程、思路、作品背后的故事结合起来。
研讨会中,李秋妮还谈到了五华和深圳给予的她文学滋养。她说:“家乡五华是根,给予我充分的养料,让我根植大地,扎实牢固,这种滋养和影响,让我成为一名长期主义者,骨子里始终有一股劲,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坚守。而深圳是向上的枝干、茂盛的叶子,为我打开辽阔天空下的世界,深圳的奋斗精神和文学氛围同样也塑造了我,让我有机会链接这么多兴趣相投的同伴。”
活动延伸
遇见足球、古楼与非遗……
“每天读书社”暨“秋妮书语”五周年研读活动在五华举行期间,除了读书分享会,来自深圳的书友以及作家一行还走进了球王李惠堂故居、横陂足球小镇和五华奥体中心,探访百年祖屋辉萼楼,听省非遗采茶戏传承人陈翠媚介绍五华非遗,充分领略了五华风情。
球王李惠堂故居位于横陂镇,又称联庆楼,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体现了客家建筑技术、工艺和美术成就,2008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列为梅州市客家古民居。作为李惠堂的故乡以及他足球生涯的起点,这里承载着丰富的足球文化内涵,是缅怀球王、学习球王精神,推动足球运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场所。研读书友一行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听了球王震撼人心的故事,深有感触。尤其是球王到上海后带领球队提前出国,沿途用打球赛的方式挣旅费一路抵达德国参加比赛的故事。作家们表示此行收获颇丰,不仅了解了球王李惠堂的故事,还追溯五华足球历史,与两位传教士有关,他们把足球带到五华这偏僻之地,然后又发扬光大,让五华成为足球之乡。踢足球是五华孩子日常生活中最自然不过的事,琴江边有一条马路,马路另一侧就是简易球场,孩子们投篮、踢球,享受运动的快乐。
辉萼楼位于梅州五华县水寨镇,据史料记载,这座祖屋建于公元1900年(清朝光绪二十六年)。一代代的辉萼楼人在这座具有上百年历史的祖屋里衍生发展,门前的晒谷场和半月形池塘是客家建筑的标配。整座建筑维护完好,不远处的农作物绿意盎然,瓜果蔬菜处处充满人间生气。作家与书友在辉萼楼人李献东的陪同和讲解下了解到,祖屋由李氏先人创建,坐北向南,平面布局上中下三堂左右横屋,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完好,是典型的客家居民建筑。“辉增鹿洞,萼秀凤池”是每年祖屋大门口不变的春联内容,有着人杰地灵、幸福美满、源远流长的美好寓意。据了解,李氏宗亲中曾经出过一个进士,两位百岁老人,现有硕士和博士八个,可以说是人才辈出。
在五华县文化馆举行的交流座谈会中,一行人首先参观了五华非遗展厅,随后省级非遗采茶戏传承人陈翠媚对采茶戏作了专题讲解。据介绍,采茶戏曾被称为“三脚戏”,表演者仅有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后经历代五华采茶戏艺人挖掘、发扬,融合五华当地的艺术元素,逐步发展成五华采茶戏。陈翠媚两位爱徒现场演绎了采茶戏三绝: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让众人大饱眼福。
此次活动给作家与书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五华人文底蕴深厚,民间有丰富的文化宝藏,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素材。以读书会为桥梁,推动深圳与五华的民间文化交流,意义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