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文博会第16号馆,一部30米长的“立体书卷”徐徐展开,以“无墙”这一兼容并蓄的方式,展现“深圳设计”的澎湃势能。这是深圳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深技大)创意设计学院以“设计共生”为题打造的沉浸式展区,26组优秀师生作品,三大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在此精彩亮相。此次展览看点十足,创意不断。深技大携优秀师生作品,通过主题论坛与成果展示双重维度,呈现AI时代设计教育的创新路径与实践范式。
独具匠心,展现展区里的空中大学
交错层叠的立体空间在文博会现场化作一册展开的未来之书。没有围墙的空间本身是最大的展品——开放的展区,呼应深圳技术大学“空中大学”之美誉,寓意开放、包容、求索的大学精神;以古籍形体构筑的现代几何空间,象征“设计”早已超越单一学科的边界,成为联结人、自然与未来的枢纽。
以“创意向善,设计为众”为理念,以“设计驱动产业变革,定义未来创新范式”为目标,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构建起“设计×科技×商业”的交叉学科体系,推动设计教育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突破传统设计创新边界。此次展览正是这一设计教育革新理念的三维呈现。
走进展区,一系列亮眼的设计成果跃入眼帘,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观众马先生表示,这个展览充满大胆的创意,涉及的设计门类众多,每件作品都值得仔细观摩,都能给观众带来启发。
侧重激发创新创造能力,呈现“看得见”的应用型教育
相较于传统设计学院的概念化表达,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每次出展,都是带着数量众多的实体展品参展,陈列最新的设计作品,从智能产品到智慧空间,从数字生态到传统非遗,一切都可触可感,直观生动。
此次展览以“共生”为线索,呈现完整的“项目驱动-成果导向”的设计教学闭环,涵盖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围绕“技术与人文共生、城市与自然共生、传统与未来共生”三大板块,以及“可持续创新——共建花园、未来出行——比亚迪未来出行英才班、乡村振兴——百千万行动”三大设计教育创新项目。每件展品均对应真实应用场景,在商业转化、文化保护、公共空间等领域形成具体解决方案,构建起从课堂到产业的无缝对接系统。
一件实验考古解密的古代服饰让人叹为观止,吸引观众眼球。由深技大服饰技术学院教师陈寒蕾复织的明代织金妆花缎衬褶袍,如一件艺术品,华丽且优雅。据介绍此袍是明定陵万历皇帝棺内出土众多丝织品中的孤品,具有极高的稀缺性、独特性以及历史与文化价值。此外,还深技大老师薛冬梅现场为观众演示•环编绣,不少观众也跃跃欲试,感受非遗的魅力。
城市与设计的关系为何?设计如何让城市变得更美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深技大的“可持续创新——共建花园、未来出行——比亚迪未来出行英才班、乡村振兴——百千万行动”板块找到。在这里,展示出深技大的学子将设计与更广阔的社会、城市、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以设计传递善意力量。
观众赵女士在深技大的展区收获满满。她告诉记者,仿佛穿越古今中外,可以触摸数千年纺织非遗的传承脉络,可以体验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实验,可以感知让未来更美好的智能产品设计,可以探索艺术与科技介入下的人文世界,可以跟随青年学子的思考,用设计缝合自然与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湾区高校现场论道,探讨AI时代设计教育
本届文博会线下展览规模达16万平方米,共设8大主题展馆。其中,艺术与设计教育展区是文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集学术研讨、成果展示与产业对接于一体的国际化平台,重点呈现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的前沿实践与创新成果。
5月22日,大湾区高校的设计学院掌门人聚首文博会现场,展开一场“未来设计教育:AI时代的创新与实践”为主题的研讨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赵璐、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王方良、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院长关道文、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霍裕达、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设计学院特聘院长邱信贤、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院长高鹏等嘉宾,围绕主题分别发言,深入探讨面向技术革新的时代,设计教育如何创新路径、如何拥抱未来。
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霍裕达在论坛发言中谈道:“AI技术重构设计工具而非本质,变革的是方法,不改的是初心。教书育人、为民设计的根本没变,我们需要变革的是课堂的打开方式。通过AI实现设计过程的可视化验证,既延续育人根本,又建立设计创新的理性范式,推动教育的认知进化。”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窦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