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博会15号馆体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读创深圳 吴蕾
05-23 23:10
摘要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吴蕾

作为文化消费与文旅融合的核心展区,本届文博会15号馆以“传统焕新·科技赋能”为主题,汇聚全国多地创新文旅项目,通过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裸眼3D等前沿技术,打造出一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文化盛宴,展现了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江苏展区,四组4米高的裸眼3D屏幕与穿戴甲、苏绣、紫砂壶等珍品共同构成“苏韵新‘视’界”创意展陈。(受访单位供图)


科技赋能 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15号馆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成为最大亮点。“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桐城市六尺巷的故事脍炙人口,成为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安徽展区通过高科技实景展示,将六尺巷景观搬到文博会现场。悠长的青砖小巷里,高耸的礼让牌坊下,黄梅戏演员唱响《六尺巷》戏歌,演绎流传300多年的经典佳话,吸引络绎不绝的观众前来打卡。

安徽展区通过实景展示,将六尺巷景观搬到文博会现场。(深圳商报 吴蕾 摄)


步入江苏展区,四组4米高的裸眼3D屏幕与穿戴甲、苏绣、紫砂壶等珍品共同构成“苏韵新‘视’界”创意展陈,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屏幕中,穿戴甲、紫砂、苏绣、扎染等文化产品正以数字化方式焕发新生。

“85后”绣郎付健的青铜器系列作品上演“古今对话”。(受访单位供图)


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85后”绣郎付健的青铜器系列作品上演“古今对话”——屏幕上,“西周·青铜环带纹壶”的数字光影流转;屏前展台上,苏绣特色技法将千年前的青铜重器在丝线上“重生”。“这简直是把博物馆里的青铜器‘绣’活了!”一位观众指着作品说道。据了解,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培育,苏绣产业已汇聚近万名从业者。如今,不仅85后、90后绣娘纷纷加入,以至柔的表现力创作花鸟人物作品,更涌现出一批以付健为代表的年轻绣郎,拓展了苏绣刚柔并济的美学内涵。


沉浸式体验 打破时空界限

在山东展区,一台AI中医机器人备受欢迎。观众可体验AI中医机器人“望闻问切”,协作机械臂精准模拟推拿手法,而“中医AI魔镜”则通过面部识别与舌象分析生成个性化养生方案。现场甚至上演“人机对决”,老中医与AI同台竞技,传统技艺与大数据算法交锋,展现智慧医疗的未来图景。

在江苏展区,博人文化科技研发的智能悬挂机器人设备前排着长龙,玩过的观众直呼过瘾。当机械臂搭载VR影片并执行多自由度空中翻转动作时,游客仿佛瞬间穿越至太空,在旋转俯冲中感受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该企业工程师何汪强介绍,项目结合机械臂运动控制、悬架驱动系统与VR影片实时同步技术,解决了毫秒级同步控制难题,应用于多场景文旅市场,提供沉浸式互动体验。何汪强介绍,在他们与常州大学合作开发的无人自动驾驶船项目中,结合VR技术复原文旅场景,例如模拟古运河游览,使游客通过头显设备“穿越”历史场景,提升文化体验的交互性。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产品覆盖率,也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案例,未来更有望在智慧景区、元宇宙文旅等新兴领域进一步拓展。


重塑文化生态 升级文旅消费

文博会15号馆不仅是展销平台,更是一个缩影——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文化生态。例如,江苏展区的非遗扎染智能生产线,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千年扎染,通过机械臂对扎染手法的毫米级复刻、对染色轨迹的视觉动态校准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扎染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较以往人工方式提升6倍,同时保留了传统手工扎染的工艺特色。如今,这些智能染布已经化身国潮时装,“走”进年轻人的衣橱。

在南京洛普打造的沉浸式观影空间中,观众正透过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4K全透声LED电影屏,感受华表奖获奖影片《觅渡》宣传片的声光魅力。这块看似寻常的巨幕改变了传统LED屏幕不能透声或只能个别箱体透声的痛点,大幅提升了声像定位的准确性,全面兼容了传统影院扩声系统,拥有更为出色的视听表现。目前,这款4K全透声LED电影屏已在南京、杭州、宜春等地成功落地,并以平均每月一块新增的速度持续点亮全球版图。

(作者:吴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