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载春华秋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从一颗破土而出的文化种子,成长为根深叶茂的参天巨树。
2004年,深圳以“文化立市”的战略远见创办文博会,首展即以4.5万平方米展区、356.9亿元成交额惊艳亮相,开创国家级文化展会市场化运作的先河。此后,文博会不断扩张规模,展区面积增长256%至16万平方米,参展商从700家跃升至6000余家,海外参展国家和地区从10个扩展至110多个,成为全球文化贸易的超级枢纽。
从首届大芬村千人油画创作创吉尼斯纪录,到2020年“云上文博会”开辟数字化新赛道;从首设“一带一路”国际馆到“文创中国”主题展区亮相,文博会始终以创新为笔,以交易为墨,书写着中国文化产业的跃迁史诗。它不仅是深圳从“文化沙漠”到“创意绿洲”的见证者,更是中国文化产业从“边缘探索”到“支柱引擎”的推动者,以一场场文化盛宴,架起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2004年:破茧成蝶,国家级平台的诞生
文博会的诞生,承载着国家文化战略的深远布局。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将文化产业定位为第四大支柱产业。2004年11月,首届文博会在深圳高交会馆启幕,短短一年内经历三次“升格”,从市级展会跃升为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与广东省政府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平台。展会首秀即创下多项纪录:700余家企业参展,展出超10万件文化产品,成交额356.9亿元,海外观众占比达15%,大芬村千人油画创作更以吉尼斯世界纪录展现产业活力。首届展会即入选“全国十大文化事件”,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的破冰。

▲2004年11月18日,首届文博会盛大开幕。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2005-2009年:规范升级,国际化进程加速
2005年,成立文博会公司,专业运营一年一届的文博会,第一次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之一。
2006年,文博会被写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为中国首个通过UFI认证的综合性文化展会。
2007年,形成了“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精品化、规范化”的“五化”办展方针,参会人数第一次破百万。
2008年迎来国际化里程碑:首次设立国际文化馆,香港特区政府组团参展,海外采购商达5.36万人次,成交额突破700亿元。此阶段,文博会确立“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精品化、规范化”的“五化”方针,分会场增至24个,初步形成“主会场+分会场”的生态格局。
2009年,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台湾展团第一次参展。

▲2005年文博会。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2010-2015年:千亿跨越,产业生态成型
2010年第六届文博会交易额首破千亿(1088.56亿元),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首次实现政府组团“满堂红”。
2011年,第一次提出“1+N”的办展模式,从文博会平台逐步衍生出艺术深圳、中国(深圳)工艺美术博览会等文化类展会。
2012年,第一次在澳门举办“文博会精品展”。
2013年,展示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参展商数量第一次突破2000家。
2014年,第十届文博会突出交易实效,交易额飙升至2000亿元,海外专业观众覆盖95个国家和地区,分会场增至54个,贡献总成交额的50%。首次设立专业观众日与公众开放日,推动非遗、影视等垂直领域深度对接资本。
2015年,第一次设立“一带一路”·国际馆,俄罗斯、印度等国展品销售一空,文化贸易的“双向通道”初现雏形。

▲2010年文博会。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2016-2019年:创新驱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
文博会深度融入国家战略。2016年,展会首次被纳入《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成为“十三五”文化创新的核心项目。
2017年,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程度,受邀海外采购商第一次突破20000人。“文博会版权通”平台上线,为全产业链提供知识产权保护。
201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一次正式成为文博会的主办单位,展会国家级地位再升级。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馆”首次设立,香港、澳门与广东21地市联动,推动区域文化协同创新。同年,文博会小程序“文博会+”上线,开启数字化服务探索。

▲2012年文博会。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2020-2023年:数字化突围,全球疫情下的韧性生长
2020年,第一次举办“云上文博会”,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博会”。
3402家企业线上参展,访问量超600万人次,五朵“云”(云开幕、云展厅、云招商、云签约、云大数据)重塑展会形态。
2021年,文博会迁址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首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办展,构建线上线下现代化服务业体系、运营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展会规模、办展模式、品牌质量全面升级,充分展现“新时代、新文博、新会展,新内容,新成效”。
2022年,文博会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同年,国家版权局第一次列入文博会主办单位,文博会国家级地位进一步深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2023年第十九届文博会与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双星并耀”,云平台入驻展商突破6000家,数字文创产品首次亮相,交易额达34.2亿元。此阶段,国际展区面积扩大至2万平方米,海外采购商占比30%,文博会成为疫情后全球文化复苏的“风向标”。

▲2020年文博会粤澳港大湾区展区。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2024年:弱冠之年,迈向全球头部展会
文博会迎来创办20周年,重点提升交易功能,全面深化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线上线下参展单位突破6000家,并首设“文创中国”主题展区。为强化交易服务功能,第二十届文博会首次启用自建线上交易服务平台——“文博购”,以“国际化、数字化、市场化、专业化”为核心,创下多项历史新高: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商6015家,海外采购商3万名,覆盖108个国家和地区。首设“文创中国”展区(300余件国潮精品)与“国际文化贸易展”(60国参与),AI导航、直播带货等数字化服务贯穿全流程。单日参观人数突破14万人次,分会场增至52个,4000余个投融资项目现场对接。

▲2024年文博会。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2025年:创新与突破的“超级平台”
2025年第二十一届文博会以“创新引领潮流,创意点亮生活”为主题,创下多项历史新高,展现了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实力。
参展规模再创历史之最,打造文化产业的“顶流场”——共组织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参展,较上届增加265家,其中线下参展企业3300家,线上2980家。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305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吸引110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名海外专业观众参与。国际化“朋友圈”从60多家增加至70多家,海外参展产品品类创历史之最。展出文化产品超12万件,涵盖影视、非遗、科技、文创等全产业链,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现场对接交易。

▲2024年文博会。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结语:
文博会21年的数据跃迁,折射出中国文化产业从“边缘”到“支柱”的蜕变,已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载体。文博会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缩影,更印证了“以展促产、以产兴国”的战略智慧。未来,文博会将继续以数字为翼,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深度对话,在全球文化产业版图上书写更璀璨的篇章。
编辑 周晓飒
 读特热榜
 读特热榜 
 IN视频
 IN视频 
 鹏友圈
 鹏友圈 
 - 11月9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赛事临近,无论你是投身运动热潮、感受竞技魅力,还是想为拼搏健儿传递心意,都不妨来鹏友圈,留下对“十五运”的专属祝福!带上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一同为运动健儿呐喊助威,为“十五运”热烈喝彩! 【本期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已进入冲刺倒计时,想解锁超省心的观赛方式?赶紧打开“十五运全景魔方”(https://huodong.dutenews.com/H5/nationalGame/pc),一键解锁观赛全攻略!无论是赛事速递、赛程全览,还是购票指南、规则科普,都能在这里轻松找到!快到鹏友圈带话题晒出你的使用截图,和鹏友们分享专属观赛攻略吧! 【本期话题】#十五运观赛神器#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01:00 01:00- #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深圳,创新之城,活力之都,邀您共赴十五运之约 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以创新为魂,活力为韵,正张开双臂欢迎四方来客。在这里,高楼林立,平安金融中心直插云霄,深圳湾“春笋”展现滨海艺术魅力,市民中心如大鹏展翅,彰显行政心脏的活力。 深圳还是“千园之城”,1320座公园如绿色明珠镶嵌城市,大鹏半岛的碧海银沙与梧桐山的云海日出,让人流连忘返。漫步南头古城,千年文脉与现代文创交织;走进大芬油画村,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十五运会期间,深圳更添独特魅力。在宝安欢乐剧场等智能场馆,AR导航、AI机器人服务等前沿科技,让您体验未来之城的精彩。赛事之余,您可参与“全民全运”系列活动,在虹桥公园自由式小轮车赛场感受激情,在深圳湾畔的马拉松赛道尽览山海美景。 十一月的深圳,阳光与激情同在。让我们相约深圳,在十五运的青春礼花中,共赴一场创新与活力的盛宴! 
 01:11 01:11- #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亲爱的全国各地朋友们: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我的城市,那一定是“奔跑”。深圳,就像我们班那个永远充满奇思妙想的同学,永远在创造,永远向前。 站在莲花山顶俯瞰,你会看见这座城市的心跳——高楼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深南大道上车流如织。但深圳的魅力不止于此。周末的深圳湾,白鹭在红树林上空划出弧线,远处香港的青山若隐若现。科技园的深夜,大厦里依然亮着点点灯光,那是无数梦想在发光。 这里是大疆无人机起飞的地方,是腾讯QQ诞生的摇篮。走在华侨城创意园,旧厂房变身艺术空间,咖啡香混着油墨味;盐田港的巨轮鸣着汽笛,把“中国制造”送往世界每个角落。 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带着各自的乡音和梦想,把这里变成了家的模样。 朋友们,欢迎你们来看看这座“奇迹之城”。来感受创新的脉搏,看看科技与自然如何共舞,体会什么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座城市,会用它年轻的心跳告诉你:梦想,永远值得奔跑。 深圳准备好了,期待与你相遇! 
 01:08 01:08- 秋日漫步七娘山下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