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芳
在光明科学城卫光生命科学园内,中科阿尔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巨大的发酵罐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透过玻璃窗望去,高度自动化的设备之间由管道联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藻味,这是细胞工厂正在“工作”的味道。
指针拨回三年前,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阳第一次踏入卫光生命科学园,创新的种子在这片未启封的空间里悄然萌芽。
如今,3300平方米的垂直工厂已成型,成为国内首个将“工业上楼”理念应用于合成生物制造的企业样板。“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细胞工厂’,也是光明区最大的合成生物反应器。”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阳说。
从大学讲台走向产业前线
博士毕业后,陈阳当过6年大学教师,做过10年科技成果转化早期投资人,从2005年攻读博士期间就开始研究科技原创力,到2022年创建中科阿尔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回想多年前,我作为基金投资人投资了深圳的合成生物企业,这些企业快速的成长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深圳推动合成生物产业特有的‘深圳速度’和‘深圳效率’。”在来到深圳创业前,陈阳一直关注着深圳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光明科学城的建设。
带着对“造物自由”的憧憬,陈阳毅然辞去教职,带着三位年轻的博士南下深圳,开启了创业之路。她们选择落户光明科学城,因为这里正大力发展合成生物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科研环境开放包容,产业链配套日趋完善。
“这里为我们提供了一片非常肥沃的土壤,让我们能够自由地尝试各种创新想法。”陈阳回忆道,“这也是深圳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她说,“我们国家其实掌握着许多先进的技术,但很多时候它们只是静静地躺在成果库里。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技术转化为老百姓真正用得上、用得起的产品。”
从梦想启航到创新落地
“我第一次被合成生物学的魅力折服,缘于早年的科技报道:科学家用合成生物技术成功构建细胞工厂生产某种活性物质,100立方米工业发酵罐的产能就相当于5万亩的农业种植。用细胞工厂替代农业种植,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大幅提高了生产效能。”这个报道坚定了陈阳走上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这条道路的决心:一定要用合成生物技术创建中国自己的“细胞工厂”。
带着这份初心,陈阳和她的团队在深圳扎下了根。如今,中科阿尔诺不仅迅速建立了合成生物学研发实验室,还打造了光明区目前最大的吨级合成生物发酵平台以及完整的规模化标准化合成生物中试生产线。公司更获得了自2013年裸藻被列入国家新食品原料目录以来国内首家且唯一的裸藻制品生产许可证,并顺利投入量产。
在介绍公司时,陈阳表示,“你看到的所有生产设备都是我们一个个搬上来的,这就是‘细胞工厂’‘工业上楼’。”她进一步解释道,“我们的垂直工厂占地3300平方米,集研发、生产与销售于一体。从接单到仓库出货,整个流程动线距离不到100米;办公室旁就是实验室和仓储区,真正实现了‘零距离’的一站式全链条运营。”
以Beta葡聚糖为例,中科阿尔诺通过优化藻类代谢路径,一吨藻类最多可提取850公斤Beta葡聚糖,并且一年可完成52个生产周期。相比传统农业种植方式,效率提升了数千倍,成本大幅下降。“这意味着更多群众可以用上高质量、价格合理的生物活性物质。”陈阳说。
从科技报国到柔性关怀
中科阿尔诺的发展方向始终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公司专注于抗衰老、抗肿瘤、提升免疫力等领域的高附加值生物活性物质和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与生产。目前,公司已在多个领域实现进口替代,助力我国高端生物制造供应链自主可控。
作为一名女性创业者,陈阳始终关注女性科技人才的成长。她是深圳市第七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在科研之外也积极参与推动女性就业的社会实践。“很多全职妈妈在重返职场时面临很大困难”,她说,“所以我们推出了‘智慧穆兰’平台,这是一个柔性就业与创业支持平台,帮助更多女性实现自我价值。”陈阳希望能在光明科学城打造一个更加包容、多元的科技生态圈。
从“能顶半边天”到勇立潮头,陈阳一往无前奋斗在科研创新最前线。她带领平均年龄30多岁的团队,77%的研发人员 ,91%的高学历阵容,与全球头部企业同台竞技,实现高附加值生物活性物质的进口替代。
从优化藻类代谢路径到工业上楼的创新实践,每一步都印刻着深圳巾帼企业家的担当。她说:“深圳是我梦想的发源地,我们有幸跟着光明科学城一起发展、一起进步、一起变成更美好的建设者。”
(光明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