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区护理团队以温情服务织密健康守护网 传承南丁格尔精神 谱写健康南山新篇

帅文清 孔婷婷
05-12 07:53
收录于专题:焦点南山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鹏城五月,草木葱茏。在第114个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南粤大地处处涌动着对“白衣天使”的深切敬意。一直以来,南山区护理工作者们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誓言,以南丁格尔精神为指引,在平凡日常中践行初心。从晨光熹微到夜深人静,他们用专业丈量生命的刻度,以温情守护健康的防线,为南山全面建设全球一流现代化创新城区注入强劲“健康动能”。

护士叶晓真在暖箱旁精心呵护早产儿。

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在这个属于“提灯天使”的节日里,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

南山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曲钢

咖啡香里的“生命暗号”

“男”丁格尔的ICU守护

传统认知里,护理是“女性主导”的领域,但在医院里,却有一群特殊的“男”丁格尔:他们以刚毅之躯托起生命之重,用铁血柔情诠释着新时代护理人的担当。南山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的曲钢,正是这群男护士的缩影。

38岁的曲钢已在神经外科ICU坚守15年。这里收治的多是颅脑损伤、脑出血等危重患者,每一次监测仪器跳动的数字都可能关乎生死。2023年,27岁的脑出血术后患者小蔡(化名)成为他职业生涯中难忘的一位患者——这个曾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手术后连吞咽都成奢望。

“早期康复是唤醒神经功能的关键。”作为脑卒中康复专科护士,曲钢与医疗团队制定了个性化方案。一次偶然的交谈中,曲钢从家属那里得知,小蔡曾是个咖啡爱好者。曲钢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能把患者的“爱好”变成康复的动力?他创新性将咖啡液制成冰棉签,“今天我们来点特别的。”曲钢轻声对患者说,随即用咖啡味的冰棉签轻轻刺激小蔡的口腔黏膜,小蔡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手术后第一次对外界刺激产生明显的反应。在持续一周的吞咽训练中,咖啡香成为医患间的默契暗号,最终让小蔡成功咽下术后第一勺水。这场用专业智慧与人文关怀交织的康复战役,让曲钢更坚信:“ICU不仅要守护生命体征,更要唤醒患者对生活的渴望。”

15年间,他不仅收获了“深圳市优秀护士”“南山区优秀护士”等荣誉,更锤炼出对呼吸机参数调节、颅内压监测的精熟掌控。多次因发现血压骤升、血氧波动等细微变化为抢救赢得先机,让他成为患者家属口中“最安心的守夜人”。

当曲钢用咖啡香棉签唤起患者对生活的憧憬,又不厌其烦地为患者轻柔擦身、修剪指甲、细致处理大小便时,“男” 丁格尔的人文关怀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中,这些温情瞬间都在印证:生命的守护从无性别界限,唯有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永恒流淌。

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 血液透析室 谢孟丹

血透室的“温暖之手”

创新发明改善患者体验

在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血透室,一个形似机械臂的白色装置正悄然改写患者治疗体验。这个由护理团队主导研发的3D打印固定支具,不仅斩获3项国家专利,更让每年超千名透析患者告别治疗时的惊悸煎熬。它的诞生,源自主管护师谢孟丹从临床痛点中捕捉到的创新灵感。

“4小时透析里,我连眼睛都不敢闭,生怕手臂动一下。”一位新入透析患者在治疗时无意中的抱怨,让这位从业23年的主管护师彻夜难眠。深入调研后,90%患者存在同样困扰的残酷数据更令她震惊——因传统绷带固定不牢还容易引发针眼肿胀、管路滑脱等问题。

“必须改变这种煎熬式治疗!”谢孟丹暗下决心:既要稳定穿刺部位,又要便于护理观察,还需避免管路缠绕。面对这个横跨材料学、临床医学的复合难题,她所在的护理团队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和专利,并在护士长周彬支持下,启动了MDT多学科协作,邀请3D打印实验室林博士团队共同攻关。

创新团队开启了“白+黑”攻坚模式。谢孟丹带领护理团队采集上百例患者手臂数据,林博士团队反复调试材料硬度和结构设计。从图纸到成品,从概念到临床……在团队的通力配合下,终于设计出了个性化血透固定支具——既保证固定强度,又为护理操作留出窗口。

当首位试用支具的血透患者惊喜发现“终于能放松了,它就像一双温暖的手,始终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臂。”整个团队热泪盈眶。支具既固定了位置,避免了针眼肿胀,又不影响透析过程中的护理观察。更重要的是,它还起到了固定血透管路的功能,有效避免了脱管的发生。

谢孟丹作为血透室教学秘书兼质控员,23年间,发表7篇论文、获得了6项专利,却始终坚守临床一线,每年亲手护理700余人次透析患者。从一个临床痛点捕获的“创新灵感”,到惠及万千患者的实用发明,谢孟丹用行动诠释:白衣天使的创造力,永远生长在临床实践的土壤里。

南山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叶晓真

暖箱旁的“温情呵护”

托起“掌心宝宝”的生命奇迹

在深圳市南山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暖箱旁,34岁的护士叶晓真俯身给新生儿宝宝调整体位。屏幕上跳动的血氧数值、暖箱内仅有成人手掌大的婴儿,以及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构成了她12年职业生涯中最熟悉的场景。

而令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位胎龄仅24周、体重600克的超早产儿被送入NICU。这个皮肤如胶冻般脆弱的小生命,经历了呼吸暂停、颅内出血等多重危机,暖箱内,超早产儿正蜷缩成拳头大小,薄如蝉翼的肌肤下,淡青色的血管如同叶脉般清晰可见,新生儿团队为他制定了“豆腐级护理标准”。

“宝宝的血管细得像头发丝,输液时必须屏住呼吸。”叶晓真戴上无菌手套,护理动作轻如拈花,即便护理过上千名新生儿,但每次触碰到脆弱的小生命时,叶晓真依然会“心跳加速”。为了模拟母体环境,她为早产儿进行“鸟巢式护理”,用柔软的棉布包裹婴儿;每隔3小时喂奶、换尿布,记录每一次呼吸和心跳的数据……在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里,她将专业淬炼为温柔的铠甲:“护理不仅仅是技术操作,更是与家属并肩同行的生命旅程。”

经过150天的精心救治与悉心照料,这个当初600克、小如巴掌的超早产儿,奇迹般地成长为4550克的健康小家伙。当父母第一次隔着暖箱触碰孩子颤抖的手,叶晓真更深刻理解了这份工作的重量:“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孩子,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

在NICU的玻璃门外,叶晓真透过家长期盼的眼神,读懂了思念的重量。她习惯把手机镜头当作桥梁——为母婴分离的早产儿录制吃奶时鼓动的腮帮、熟睡时蜷缩的睡姿,发送前总要附上句“请放心把宝宝交给我们”。一位父亲曾含泪告诉她,这些视频让产后抑郁的妻子重燃希望。

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高新社康中心 黄彩珍

零距离的“家庭病床”

直达心底的温暖护理

雨天接诊先递上吹风机、免费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轮椅和拐杖、给家庭困难患者组织捐款……扎根基层护理31年的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高新社康中心护士长黄彩珍,将南丁格尔精神化作具体而微的关怀。这些细节沉淀为周边居民口口相传的信任:“看到黄护士长的白衣,心里就踏实。”

“在黄护士长每天坚持不懈的艾灸及火龙罐治疗下,困扰了我三年多反复化脓的伤口,只用了20天时间,就彻底愈合了。”南山科技园片区的刘老,是黄彩珍的护理对象之一,这位七旬老人,曾经历三次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术后伤口因疤痕体质持续感染化脓三年,辗转多家医院未能根治,直到遇见黄彩珍。

了解到刘老的情况后,黄彩珍建议他申请家庭病床服务。“我们有专业医护团队定期上门诊疗,换药、护理、康复指导都能够在家完成。”刘老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接受了她的提议。

在上门护理期间,黄彩珍创新采用“清创+艾灸+火龙罐”综合疗法。在她的坚守与悉心照料下,短短二十天内奇迹竟然悄然发生:顽固的窦道开始结痂,溃烂三年的伤口逐渐愈合。当最后一次揭开纱布,老人颤抖着抚摸平整的伤疤:“真是太神奇了”。刘老连夜写下感谢信,他写道:“在治疗期间,黄彩珍护士长怀着浓浓的同理心和爱心,不断鼓励我、安慰我,在精神上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力量。”锦旗上的金字,映照着医患相守的日日夜夜。

刘老的故事并非个例。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家庭病床服务正成为医疗体系的重要补充。它让患者在家中获得尊严,让家属重拾生活信心。据了解,黄彩珍所在团队两年内累计建立家庭病床195张,服务范围覆盖慢性病管理、术后康复等类目。他们以专业技术筑牢医疗安全防线,用医者仁心搭建人文关怀桥梁,让行动不便的患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得专业照护。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这群白衣天使的故事,正是对这句话最生动的诠释——曲钢打破性别标签,用刚毅与细腻书写“男”丁格尔的担当;谢孟丹从临床一线获得灵感,用专利发明提升患者护理体验;叶晓真在NICU呵护新生儿,让“掌心宝宝”在温柔守护中拥抱未来;黄彩珍扎根基层,让优质护理成为居民的家门口“医靠”……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在穿刺、换药、监测的重复中打磨专业;他们未必光芒万丈,却始终温暖有光,用耐心化解焦虑,用微笑传递力量。

致敬,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的护士!

(受访者供图)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帅文清 孔婷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