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南园街道沙埔头社区童梦航天馆内洋溢着浓厚的科技氛围与艺术气息。沙埔头社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园小学联合开展的航天主题共建活动持续推进,哈工大向社区捐赠航天科普物资,南园小学“油光溢彩”油画社的同学们走进航天馆参观学习,航天画展获奖名单同步揭晓,为这场持续数月的校社共建活动再添新彩。
校社共建结硕果 航天科普润童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与沙埔头社区、南园小学的航天领域共建项目自启动以来便亮点纷呈。早在 今年2月,哈工大建筑学院便向社区捐赠了天宫、神舟、嫦娥等系列航天模型,这些珍贵的科普教具不仅成为社区童梦航天馆的“镇馆之宝”,更以直观的方式向青少年展现了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
在科普教育领域,哈工大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前沿学部博士生课题组数次走进社区,开展“核心脏—航天器能源系统” 等主题的研学活动,带领石厦小学、南园小学的学生动手制作火星探险车模型,在拼装与调试中感受热电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此前航天通讯与导航领域专家袁丁教授带来“走向宇宙的深空通讯与星际导航” 讲座,以“祝融号如何与地球对话” 等生动案例,为孩子们搭建起横跨星际的“信息之桥”,点燃了他们对深空探测的好奇心。
社区与南园小学的合作同样成果丰硕。双方联合举办的航天画展吸引了数百名学生参与,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天宫课堂”“火星漫步”等场景,将航天梦想融入斑斓色彩之中。这些作品不仅在社区展出,更成为校社联动的文化纽带,让航天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
今日活动亮点多 颁奖参观双联动
活动当天,哈工大建筑学院再次向社区捐赠了一批航天科普物资,包括系列航天模型、航天主题积木和哈工大文创产品,进一步丰富了童梦航天馆的展品库。
南园小学“油光溢彩”油画社的20余名同学在社区社工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童梦航天馆”,同学们驻足在按 1:90比例还原的中国空间站模型前,仔细聆听讲解员关于站内结构和太空任务的介绍;在“星空图书馆”,同学们在星球科技展示区营造的氛围下,遨游于科普书籍的海洋中;在红领巾天文台上,孩子们在讲解员的指导下,一个个轮流在天文望远镜前驻足观望,浓厚的求知氛围中播撒着星辰梦想的种子。
“这幅画的灵感来自‘天问一号’火星车,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它的太阳能板就像翅膀一样……”参观过程中,五年级学生陈同学指着自己的参展画作《火星探险日记》分享道,“没想到我的画能在航天馆展出,以后我想当航天设计师,让中国的探测器飞得更远!”
随后举行的航天画展颁奖仪式将活动推向高潮。南园街道党工委委员、沙埔头社区第一书记马中民在致辞中表示:“城中村孩子们的航天梦,需要校社携手共同守护。这些画作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孩子们探索宇宙的起点。”
颁奖环节分设参与奖、入围奖及一、二、三等奖,获奖学生依次上台,从嘉宾手中接过证书与哈工大文创奖品。当一等奖获得者、四年级学生林同学捧着 “天宫模型” 积木时,难掩激动:“我画的是宇航员在空间站种植物,妈妈说这是‘太空农业’,以后我想研究怎么在火星上种粮食!”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院长宋聚生表示:“哈工大始终秉持‘航天强国’的使命,校社共建不仅是资源的输送,更是梦想的传递。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我们更加确信,今天播下的科普种子,终将在未来长成支撑中国航天事业的参天大树。长效合作谱新篇 星辰大海向未来
从模型捐赠到科普讲座,从画展创作到实地参观,此次活动不仅是校社共建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标志着三方合作进入深化阶段。据沙埔头社区党委书记曾伟佳介绍,沙埔头社区正与哈工大筹建“少年航天班暨哈工大实习实践基地”项目,依托哈工大资源,打造共享教学课堂与科普实践实习基地,邀请哈工大学生到党群服务中心讲授科普课程,同时组织青少年参观哈工大校史馆,通过实地研学了解航天故事、传承科学家精神;南园小学也将把航天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与社区联合开展 “四点半航天科普课堂”,营造浓厚的社区科学氛围,让城中村孩子也能探索太空、点亮梦想。
当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围在航天模型前久久不愿离去,有的拿出笔记本记录展品细节,有的模仿宇航员的动作合影留念。正如袁丁教授在讲座中所说:“宇宙的奥秘,等待下一代去探索;航天的梦想,需要从童年开始守护。”在哈工大、南园小学与沙埔头社区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孩子的目光正望向浩瀚星空,他们的航天梦,正在校社联动的温暖土壤中悄然生长。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白珊珊 二审 李璐 三审 徐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