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说 | ​18·20·28

05-09 05:35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在18岁丁俊晖到28岁赵心童的这二十年,斯诺克“霸屏”体育转播、台球相关企业频繁“出海”世界赛场,技术赋能的斯诺克在中国再度成为社交利器

昨天(5月8日)下午,我和我的同事姚宇铭、余梓宏、何保贤在宝安机场接机采访载誉而归的赵心童。

深圳体育界似乎很久没有这么热闹的接机场面了。采访结束后,48岁的我和53岁的姚宇铭双双扶着腰,缓缓坐到椅子上,相视苦笑。48+53=101。金庸先生如果仍健在,今年就是101岁。

数字很玄妙。在迎接28岁赵心童凯旋而归的整整20年前,2005年5月,也是这个季节,我在深圳巨星堡俱乐部曾经对丁俊晖做过一次专访。当时丁俊晖刚满18岁,刚刚拿下中国公开赛的冠军。

赵心童本次夺冠后,丁俊晖第一时间送上祝贺,“当年我踏碎的门槛,如今已成为大家的跑道!今天,在这条跑道上终于有人冲到终点!”而赵心童昨天在专访中也认可,自己这一代球员的崛起,是丁俊晖之后中国斯诺克的又一次尖峰时刻。

由赵心童到丁俊晖,由庞卫国到郭华,中国斯诺克在一代代领军人物的引领下,走出了一条似乎只属于中国斯诺克的独特道路。

从上世纪80/90年代的小众高端商务局,到00年代“收费友好”的球房、俱乐部,斯诺克在中国生根、成长。

在18岁丁俊晖到28岁赵心童的这二十年,斯诺克“霸屏”体育转播、台球相关企业频繁“出海”世界赛场,技术赋能的斯诺克在中国再度成为社交利器。这是斯诺克在中国迅猛扩张的二十年。

英国人发明了斯诺克,然而近些年来,英国人似乎给自己做了个snooker(阻碍,障碍)——这项运动过于绅士、优雅,似乎少了点竞技体育该有的热血。在英国,斯诺克赛事的商业价值、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事实上是在下降的。

数字很玄妙。英国人有点“打不动”了的斯诺克,在中国野蛮生长。

在今天这个短视频时代,斯诺克在中国录得如下数字:全国俱乐部超12万家,日均活跃玩家1200万人次,抖音台球话题播放量,超2000亿次!

在这些数字之上考量赵心童这个冠军,这是他个人和团队的胜利,是中国斯诺克的胜利,又何尝不是斯洛克这项运动的胜利呢?

记者:岳进

编辑:阎建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