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得出彩!光明一案例入选全省科技创新领域典型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宽 邓红丽
04-30 21:3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光明科学城不断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增强:近两年各类创新主体牵头和参与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超200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年均34.5亿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技术发明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市级以上创新平台累计213个……

近日,省委改革办遴选出65个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其中光明区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入选科技创新领域典型案例。

破解“不想转”: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是加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光明区瞄准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政策支持和激励保障,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源头动力。

2023年6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对光明科学城建设的规划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截至2024年,深圳湾实验室获专利授权40件,建成特色技术平台6个,布局研发管线30余个,其中,在研代表性一类新药项目20个,孵化初创公司2家、估值2亿元。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累计获得横向项目经费超7700万,已实现多项专利转让。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2024年1月,光明区再推出《深圳市光明区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原始创新策源引领、技术攻关与成果产业化、科技企业培育发展、科技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提出15条支持举措,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融汇互通。世界顶尖科研平台、国际一流高校院所等在光明区设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载体,最高可获1亿元资助。

明确“怎么转”: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管理机制

去年7月,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在光明科学城启动建设,我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落户在此,对光明生物制造产业无疑又是重大利好。

类似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这样的重大产业转化平台正越来越多布局在光明科学城,助力推动创新技术加快转化为新应用。

光明在全国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建设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为合成生物初创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共享实验平台及智库支撑,吸引47家企业落地,估值224.6亿元。打造全国首个“拎脑入驻”型专业孵化赋能平台——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搭建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分析技术中心、脑成像分析技术中心等11个共享技术平台,吸引近35家脑科学企业落地,估值40亿元,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脑科学领域产业集聚效应。

同时, 光明围绕重点产业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及中小试基地,围绕转化全链条推动布局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

带动“一起转”: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体系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包括研发、孵化、转化、投融资服务等关键链条,需要营造形成原创成果顺畅转化的优良生态。

在科技成果孵化育成空间体系方面,光明区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育成空间体系,建成31个区级及以上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高标准科技创新产业园28个,其中,光明留学人员创业园累计引入企业133家、高层次人才70余名,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规上企业3家。建成光明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天安云谷一期、卫光生命科学园二期等专业化园区,为各类科技成果落地提供创新承载空间。

成果转化还需要金融活水浇灌。在光明,“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基金—市场化投资基金”基金体系已逐步建立。光明科学城种子基金作为深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首批区级种子基金,储备多支种子基金项目。落地参与总规模125亿元的合成生物、脑科学、生物医药、智能传感器等4只市级产业基金,推动光明区引导基金出资21支子基金,总认缴规模近300亿元。

近年来,光明区连续举办光明科学城大会,围绕科技攻关、产业发展、合作交流三大板块专设平行论坛,全网全域触达超10亿人次。高标准举办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机工程等重点产业领域论坛,发布大量前沿创新成果,有效推动科技成果双向对接,营造科技成果转化氛围。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叶志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宽 邓红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