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以“从文学中读懂中国”为主题的“读懂中国”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湾区文学下午茶活动在广州珠江公园湾区书屋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以下简称国创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国创会粤港澳大湾区办、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广州珠江公园承办,读懂中国亚太传播事务所协办。
“文化是沟通世界的通用语言,文学艺术是通达人心之桥。”国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博永介绍,国创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围绕“读懂中国”这一宏大主题,创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品牌,开展包括图书出版、纪录片、短视频等影视创作,推出网络名人TED演讲、文化青年进校园、学术沙龙等系列丰富多彩且意义深远的项目。
其中,由中宣部立项、国创会会同中国外文局实施出版的“读懂中国”系列丛书,已出版41种,82本中英日三种语言图书。“在这个AI可以生成百万字小说的时代,我们依然坚信,唯有浸透着生命体验的文学,才能让世界读懂中国何以成为今天的中国。”王博永表示,目前国创会正在会同各方积极筹备成立“读懂中国”文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博永期待,能够联动更多的海内外作家,创新中国故事的文学表达,用海内外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真实生动的“中国生活”与“中国现实”,用文学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纵观古今中外,经典文学著作往往蕴藏着心灵密码,能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足不出户,便在某种程度上读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表示,广东文学历来是中国故事的精彩缩影,是岭南文化的形象使者。
她举例,岭南弹词木鱼歌作品《花笺记》曾经传播欧亚,德国文豪歌德读后深受感动,激情满怀地写下动人的诗篇《中德四季与晨昏合咏》。“从思想解放的‘伤痕文学’到闯关破局的‘改革文学’,从香飘岭南的‘岭南散文’到独树一帜的‘粤味小说’,从时代见证的‘打工文学’到异军突起的‘广东诗歌’,广东文学在文学题材、体裁、流派上不懈探索,一大批优秀作品在海内外广泛传颂与传播,成为展现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文化名片,为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广东形象发挥独特作用。”向欣说道。
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认为“从文学中读懂中国”是个很好的话题,因为文学能揭示中国不同侧面的丰富经验。他表示,“我们都只了解一个侧面的中国,即便是写作者,我们所洞察的、所书写的也是中国一个很小的方面。所以要有足够多的文学作品,足够多的写作者,才能让我们拼接出一个立体的、完整的、丰富的中国。”
他特别提到,当下中国的文学创作群体正在发生变化,不仅仅是专业作家在写作,许多普通人如快递员、保洁阿姨、货车司机等也通过新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故事,这些文学素人的写作,贡献活生生的、毛茸茸的、有烟火气的生活经验,写作的真实性和生命力也能够为中外读者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滋养。“如果有更多像这样的新大众文艺写作者,我们作为读者就更容易跨越自己经验的边界,去了解更多他者的故事,去了解更远方的中国,由此我们从文学所读懂的中国可能也会更加的全面,更加的丰满一点。”谢有顺表示。
福建省作协副主席蔡崇达聚焦“读懂”两字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读’意味着一个起点,‘懂’意味着某种终点,说明你已经了解、已经抵达了。文学某种意义上就是试图去读懂人心,实际上读懂人心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学创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作家需要深入自我内心,用文字照亮那些难以言喻的部分,从而帮助读者理解更广泛的人性和社会。”蔡崇达认为,作家就像工程师、科学家一样,是人类面对自我内心世界的高精尖人才,去探索和开掘内心晦暗不明的部分,去表达尚未被表达过的情感。
由此,蔡崇达认为,“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文学,就是我们心海里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路它没有海关、没有关税,它是一条畅通无阻的,但实际上是非常难抵达的路径。但是当你抵达了,谁也拦不住。”
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十月和诗人郑小琼曾经都是谢有顺提到的“素人写作”的早期实践者,在南下广东打工谋生的间隙进行文学创作。王十月认为,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让我们能够通过阅读作品,读到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尽可能地去读懂另外一个人的人生。王十月提出,真实和直接的表达,往往是作者最有效的武器。“写作者能否真诚地呈现自己。然后在真诚地呈现自己之外,能否对世界提供一种独特的看法,能不能呈现一个更复杂的现实,是考验写作者的试金石。”
沙龙临近尾声时,谢有顺总结说:“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为什么需要有作家?因为文学能够让我们认识一个更加复杂的、丰富的、更加难以描述的中国。这才是真实的中国,这也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而通过作家们的书写,那些经常被忽视的小人物和小故事得以被看见和听见。文学不仅揭示中国与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促进对人性深层次的理解与共情。在阅读伟大的作品后,我们这个人会变得宽广,会变得不武断,会变得仁慈,对他者和世界有了更多的共情,这就是文学的意义。”
(广东省作家协会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